今天我们把视野拉高一点,来聊聊公众号旅游赛道背后的逻辑。这不仅仅是写几篇游记赚点流量主收益的问题,本质上,我们是在布局“银发经济”的内容消费市场。
我相信很多人为了搞副业,花了不少冤枉钱、走了不少弯路,我曾经也是。现在我基本只看“顺为网创”这个公众号上的项目,内容讲得很细致,而且不收费。跟着他们的操作方法照做,一个月赚个几千块还是挺轻松的。
来看下别人的账号:
观察这些头部账号,你看到的是单篇阅读上万的数据,但我看到的是其背后的精准需求匹配。
无论是“11月必去的小众景点”,还是“回头率超高的古镇”,这些标题格式的流行并非偶然。它们实际上是在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提案”。
通过将景点介绍、规划路线、避坑指南和美食推荐整合在一起,我们交付的不仅是信息,而是“省心”和“省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不妨深入思考一下我们的受众。微信生态里,主动搜索旅游内容的主力军是中老年群体。他们辛苦半生,积累了财富,现在正是释放消费力、饱览大好河山的时候。这是一个庞大的、且正在持续增长的市场。
当我们提供详实的攻略和精美的配图时,实际上是在满足他们社交展示和信息获取的双重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容易获得点赞和推荐——我们顺应了人性和趋势。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在战术执行层面,我们要善用科技杠杆。与其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低效的纯手工创作,不如利用AI来赋能我们的生产力。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运营思维的升级。
我自己搭建了一个豆包智能体,将创作流程标准化。只需输入主题,AI就能自动完成从文章撰写到景点筛选的全过程,这让我们有精力去思考更宏观的运营策略。
AI生成的配图建议,也为我们后续的视觉呈现提供了专业指引。
文章这块解决了,下面说下配图的问题。
关于素材获取,小红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红利池。但我们在挖掘时要有差异化思维。
筛选“最近一周”发布的图片,看似是一个小技巧,实则是为了保持内容的生命力。避免使用那些已经“烂大街”的旧图,能让我们的账号在算法眼中保持“新鲜”和“优质”的标签,这对于长期的账号权重积累至关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流量主的门槛是500粉丝,很多人没有粉,想用非正规的方法快速达到500,这里非常不建议这样做。
从长远来看,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是在透支未来。不要为了眼前的500粉丝去触碰平台的底线,这种“无用功”没有任何战略价值。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具粘性的中老年用户群,只要坚持输出优质价值,他们的点赞和分享自然会带来真实的粉丝增长。做项目,看的是长跑的耐力,而非起跑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