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汉代的萧何、唐代的魏征等人。这些贤相以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敢于直言的性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事迹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然而,你是否想过,并非所有宰相都如萧何、魏征那样严肃认真、正直果敢?事实上,历史上有一位特别的宰相,他被誉为最懒的宰相——曹参。他在西汉初期担任宰相,因无所事事、整天只顾吃喝,不理朝政而闻名。尽管如此,曹参却深受百姓的喜爱,甚至流传千古,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曹参在担任宰相之前的第一任宰相是萧何,萧何在汉朝初期为国家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曹参是汉朝的第二任宰相,他与刘邦同为沛县人,大家都知道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曹参在早期并没有刘邦那么显赫的地位。 曹参年轻时擅长刑法,曾在沛县担任狱掾,类似于现在的监狱管理职务,负责督促地方捕捉盗贼。那个时候,曹参不过是泗水亭亭长刘邦的下级官员,地位显然比刘邦要低。 虽然当时曹参是刘邦的上级,但他并没有借机以权压人,反而与刘邦和萧何保持了兄弟般的关系,大家相处融洽。这里提到的萧何,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并在国家制度的制定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确保了汉朝的统治基础。在汉朝刚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民众正承受战乱之苦,萧何通过减税等政策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 然而,萧何的身体逐渐衰弱,最终卧病在床。汉惠帝非常依赖这位宰相,在探望萧何时感叹道,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像萧何这样的人了。然而,萧何却安慰他:陛下,其实有一位合适的人选,那就是曹参。 尽管萧何如此推荐,汉惠帝对曹参并没有太大的印象,甚至对他的能力感到疑虑重重。不过,既然是萧何推荐的,汉惠帝决定试试看,最终任命曹参为宰相。 萧何之所以推荐曹参,是因为他了解曹参的才干。曹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战争中也有卓越的表现。早在楚汉战争期间,曹参作为前锋勇猛作战,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平定三秦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几乎可以和韩信媲美。尽管韩信的功绩较为显赫,曹参却并未因此获得应有的关注。汉朝建立后,曹参被封为功臣,并辅佐刘邦的儿子刘肥治理封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曹参在担任宰相后并没有急于进行改革或改变什么政策,相反,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中,专注于吃喝,对朝政几乎不加理会。每当遇到棘手的事务,曹参总是以按照萧何的规定办事为由,回避了任何改革的举措。这种做法,后来也成为了成语萧规曹随的来源。 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让汉惠帝非常焦虑,他担心曹参不作为,甚至觉得他缺乏作为宰相应有的创新精神和行动力。于是,汉惠帝派遣曹参的长子去劝说父亲,结果曹参并没有改变做法。面对皇帝和儿子的劝诫,曹参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并且提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对比。 他问汉惠帝:陛下,您认为自己和先帝刘邦相比,谁更出色?汉惠帝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是先帝。然后,曹参又问:那陛下认为我与萧何相比,谁更出色?汉惠帝依然回答:是萧何。曹参接着说道:当年刘邦和萧何共同平定天下,颁布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我们理应遵循。 汉惠帝终于明白了曹参的用意,认识到当前的汉朝最需要的是稳定与休养生息,而不是急于改革和改变制度。因此,他决定继续让曹参施行萧何的无为之治。 虽然曹参大部分时间都在享乐,但他深知国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改革,而在于减轻百姓的负担,恢复生产。只有民众生活安定,国家才能真正强盛。曹参的做法,在当时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他们称他为千古贤相。 甚至在三国时期,曹操和他的后代也把曹参视为偶像,认为自己是曹参的后裔。曹参的无为而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一段独特的治国智慧。尽管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误解为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贬义词,但如果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它本应是对曹参在特定历史时期治国智慧的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