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即使他已经去世千年多,直到今天,仍然被后人视为崇高的榜样。他的最大成就便是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帮助蜀汉逐渐强大。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可能无法成功建立蜀汉。
然而,现代社会中,关于诸葛亮的评价却存在许多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的声音相当强烈。尽管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被塑造成无所不能、几乎完美的人物,但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小说来评价他,毕竟小说有很多戏剧化的成分。那么,历史上的《三国志》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 《三国志》是晋朝历史学家陈寿所编写的,它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录之一。陈寿的身份是晋朝人,这也意味着《三国志》可能存在一些偏见,毕竟晋朝是从曹魏手中夺取政权的。因此,陈寿在记述三国史时,显然是以曹魏为主线的,这一点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叙述方式不同。 如今,许多人对诸葛亮都充满了敬仰,甚至认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第一忠臣。从某种角度来看,诸葛亮的确是忠臣,尤其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完全有机会篡位,凭借自己的能力,他能轻易登上蜀汉的帝位,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相反,诸葛亮一直全力辅佐蜀汉的继承者刘禅。当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几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后,蜀汉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被诸葛亮架空,可以说诸葛亮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但他依然尽心辅佐刘禅,力求国家的稳定与延续。 与曹魏的司马懿相比,诸葛亮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出色。司马懿在曹叡去世后,心中便已有了不臣之心。到了曹芳时期,司马懿借机杀死了曹爽,最终实质上掌握了曹魏的政权。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相对而言,诸葛亮的为人显然要比司马懿好得多。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五次北伐,最终在五丈原因病去世。根据《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葬于定军山。没过多久,蜀汉各地便开始了民间祭祀诸葛亮的活动。 诸葛亮不是皇帝,没有专门的太庙,所以百姓常在道路旁设祭,来纪念这位他们敬仰的英雄。即便到了唐朝末年,诸葛亮去世已经五百多年了,民间的祭祀活动依然没有减少。在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曾多次提到,清明节时汉中等地依然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 诸葛亮去世后千年,逐渐成为了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人物。民间对他的传说不断流传,祭祀的活动也没有丝毫减少。这些神话色彩实际上体现了百姓对诸葛亮的深厚尊敬。诸葛亮在死后依然是后世所推崇的忠臣典范。许多历史人物都是他的忠实崇拜者,包括程頣、朱熹、王夫之、章太炎,甚至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等帝王。历史上,能够得到如此多皇帝和学者推崇的人物非常少,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人如此推崇,正因为他在为人处事上的精湛,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尽管诸葛亮本身非常出色,但依然会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质疑声。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客观。他指出,诸葛亮擅长军事指挥,是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但他应变能力稍显不足。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在应变方面确实有短板。即便如此,时至今日,诸葛亮仍然是一个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