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崛起,并不是日本政坛进步的象征,而是日本社会向民粹主义、右倾化的病态转变的产物。她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但这一点并不代表日本朝着更和平、更改革的方向迈进。事实上,她是一位极其强硬、激进、甚至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右翼斗士。这不仅不是时代的进步,反而是历史的倒退。如今,我们不得不直接指出:高市早苗是日本政坛中为数不多的,敢于主动挑战中国底线的人物之一。
回顾她上任后的表现,短短几次答辩和一次演讲,她就将原本趋于稳定的中日关系拉回到了战备模式。那么,这位女性政治人物到底是何许人也?她为何一上台就表现得如此激进?高市早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在日本这个男权主义严重、女性出头极其困难的社会,她从众议员、内阁成员到防卫大臣,再到首相,能够一路走到今天,意味着她必须展现出比任何人都更强硬的姿态,才能脱颖而出。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女权斗士,相反,她通过比男人还要极右的激进作风,凭借强人的政治风格,为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开辟出一条血路。通过她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她在众议院时期就十分强势,连婚姻都成为了她政治棋盘上的筹码。一度结婚、离婚再复合,她对人生的控制欲和不择手段的政治策略,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显示出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权力而生。 有意思的是,尽管她是一位在社会结构压力下崛起的女性,但她却恰恰成为了日本最鹰派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不仅尖锐地批评中国的防务政策,污蔑中国在台海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威胁地区和平,更大胆宣称台湾有事,日本必须应战。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日本宪法框架内历任首相都避免触碰的话题,而高市早苗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挑战这一禁区。那么,为什么高市早苗会如此激进? 她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治理国家,而是在为右翼群众上演一场政治秀。首先,她的政治基础非常不稳固。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领导者存在着偏见,她的上位是在极度民意分裂、保守派强推以及自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完成的。她意识到自己坐上的这个位置是一个试水性质的职务,随时可能因为外部压力被撤下来。那么,她该如何稳住自己的权力呢?拉拢极右翼势力,成为她先稳定支持,再稳固权位的唯一途径。日本的右翼力量一贯热衷于讨论中国台湾问题,崇拜安倍,迷恋军国主义的复兴。高市早苗曾是安倍的亲信,且上一任职务是防卫大臣,对安保法制非常熟悉。 正因为如此,她一上任就毫不犹豫地在答辩中提出台海冲突时日本必须介入的结论。她并不是在进行战略研究,而是在宣扬右翼阵营最喜欢听的如果台湾被攻占,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理的恐慌情绪。她这些言辞,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中日经贸往来总额已超过3600亿美元,双方互为核心的进出口市场。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稀土资源、能源采购、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中国在某些方面已占据了对日本的结构性优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日本真的敢用主权战争来为台湾挡枪吗? 我看不到这种可能性,这正是高市早苗的战略误判。她看的是日本政坛内部的力量平衡,却忽视了国际形势的硬钉子。另外,她提出的台海问题等于日本问题的逻辑,触碰了中国最敏感的底线。202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国内外各界都在强调不能忘记日本侵华的历史事实。而在这个时刻,日本领导人却站出来强调台海问题,提出日军应介入,难道这不是太巧吗?太危险吗?太愚蠢吗?我不夸张地说,她正在拿整个中日关系来豪赌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做出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突破国家底线的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本国受损,邻国反应激烈,而唯一默许的,可能只有美国。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 对待高市这样的人,我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对抗,但必须精确反制。一方面,要通过事实和国际舆论揭示台海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并拆解日本右翼干涉的真实动机和背景。如今全球对战争的敏感度极高,没人愿意因为一小撮台独分子和日本政客的历史幻想,去为和平付出代价。另一方面,中国应持续拔钉子。通过稳妥而有节奏的措施,逐渐削弱日本在第一岛链的战略地位,比如增加海空军事巡逻的频率,逐步在区域安全构建中淡化日本的角色感。最终形成的局面就是,高市越嚣张,日本越显得边缘化。 那未来的局势将如何发展呢?首先,在真实层面:高市早苗不太可能长期担任首相。即使她能够撑满任期,也会在国际和商业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被逐渐驯化。毕竟,市场才是投票权最大的来源,她那种用话术讨好保守派的政治手段,在实际政策操作中是无法持久的。其次,从潜在层面来看,她的崛起代表了日本社会政治倾向的右移。安倍之后的高市,实际上是借安倍的余威复活了右翼思潮。 这一动向值得中国高度警惕,特别是在台海一旦爆发冲突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日本政坛的一次短暂理性与迅速再度极端的反应。回想甲午战争,日本当时的失败,正是在低估敌人和误判敌意的基础上发生的。今天,中国的底气来源于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但战略上任何的轻敌和眼前主义,都是大忌。如果抛开历史仇恨与美国的牵制,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儒家文化共同体,实际上是最有可能实现欧盟式亚盟结构的国家。这三个国家语言相近,思维共通,文化底蕴相似,再加上全球领先的经济体量,一旦统一市场、安保和区域政策,恐怕连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都可能会受到威胁。可惜,现在的高市早苗并不追求融合,而是偏向对立;她不想共赢,而是热衷于冲突;她不想保持区域平衡,而是选择全力押注华府。她可能做不到成为日本的女安倍,但却有可能成为中日新冷战的引爆点。这一局面,中国绝不能被带节奏,但我们一定要审慎对待高市每一步的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