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经济评论分析2025年上半年,上海持续落实好“沪九条”“沪七条”等各项政策措施,政策效应继续释放,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普通人应该怎么选择,还能入手吗?
二手房的分化图景:核心区稳撑与外围区调整
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真实走势,2024年的分化格局看得特别清楚,不是简单的普涨普跌,而是核心区稳得住、外围区有波动,品质小区和老破小的差距越拉越大。
上海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最直观,2024年全年二手房成交24.27万套,比2023年多了5万多套,刷新近三年新高,但细分到板块,差别就出来了。
内环内的豪宅依旧坚挺,浦东汤臣一品2024年2月成交了一套434平的房源,单价高达33.57万/平,比小区常规报价还高出一截,徐汇的云锦东方二期更夸张,774平的大户型成交价突破29.72万/平,成了高端改善群体的香饽饽。
中产聚集的联洋板块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仁恒河滨城2024年12月成交了31套,占整个板块成交量的三成还多,但成交均价10.91万/平,比2023年的高点降了近2万/平。
中介说,以前业主挂牌特别硬气,现在愿意让利3%-5%促成交易,尤其是想置换到更好地段的业主,议价空间更大。
郊区的刚需盘调整更明显,松江新城的东鼎名人府邸,2024年成交均价才4万/平,和板块均价基本持平;而同区域的华亭别墅因为是低密度产品,均价能卖到7万/平,高出板块74.5%。
青浦、嘉定的一些老小区,挂牌价同比跌了3%以上,有的房源挂了大半年都没动静,只能一次次下调价格。
政策激活的效果在二手房市场很突出,2024年5月“沪九条”放开外地单身购房限制后,联洋板块6月成交量立马涨了四成;9月“沪七条”取消普宅与非普宅界限,12月单月成交冲到2.97万套,创下47个月新高,但政策没能拉平所有板块,品质和地段还是硬道理。
新房市场的冰火两重天:豪宅热销与刚需遇冷
上海新房市场2024年的反差比二手房更强烈,一边是豪宅开盘即售罄,一边是远郊刚需盘去化艰难,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先看整体数据,2024年上海新房成交57218套,比2023年降了近24%,是近六年最低,认购客户也从2023年的11万组跌到4.6万组,缩水一半还多,积分制也冷了不少,全年只有38次触发积分,比上年少了一大半。
但豪宅市场完全不受大环境影响,堪称“独领风骚”,黄浦新天地的中海顺昌玖里,一次开盘就卖了196.53亿,刷新全国单盘销售额纪录,翠湖天地六期更夸张,108套房源每套均价近1.11亿,开盘当天就被抢光,买家基本都是手握重金的高端群体。
徐汇滨江的中海领邸一年五开五罄,总销售额达282亿。11月推出的552套房源吸引1558组人认购,12月加推118套,30分钟内就售罄,算下来每分钟成交1.6亿,这些豪宅能火,核心是地段不可替代,加上高端人群觉得它能抗风险,愿意出手。
刚需盘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远郊的一些项目,开盘半年去化率才30%,500多套房源只卖出去150多套。即使降价促销,效果也有限,有嘉定的刚需盘推出“首付分期”“送家电包”,但每月成交量还是个位数,主要是周边配套没跟上,年轻人觉得住着不方便。
价格上也透着分化,2024年上海新房均价76135元/平,比上年涨了14.5%,创下六年新高,但这都是豪宅拉高的,刚需盘价格其实没怎么动,有的甚至悄悄降了2%-3%,虹口、静安的一些刚需项目,为了走量,还会给全款客户额外优惠,即便这样,去化还是慢。
有意思的是,五大新城里的低密度项目反而卖得不错,松江新城的华亭别墅、嘉定的万科兰乔圣菲,因为是别墅或洋房,均价比板块高出70%以上,买的人大多是想在郊区改善居住品质的家庭,这说明不是没人买新房,是大家更挑了。
市场背后的逻辑:政策托底与居住本质回归
不聊虚无的涨跌预测,单看2024年上海楼市的走势,藏着很清晰的逻辑——政策在托底,市场在回归居住本质,购房者越来越理性。
政策的“稳市”作用很关键,2024年的“沪九条”“沪七条”是近十年最宽松的政策组合,从限购、首付到利率全给了优惠。
外地单身能买外环内二手房,多孩家庭多一张房票,首套房贷利率降到3.15%,这些直接激活了刚需和改善需求,太平洋房屋的副总廖峰就说,政策落地后,市场确实迎来了阶段性复苏,不少观望的人开始出手。
银行的风险也控制住了,上海银行2024年的年报显示,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2.11%,连续两年下降,贷款余额占比也控制在8.94%,这说明在政策引导下,房地产贷款风险没失控,不用太担心之前说的“大跌风险”。
毕竟银行最怕急涨急跌带来的断供潮,现在这种稳中有分化的走势刚好避开了这个雷区。
市场分化的本质是“价值回归”,豪宅卖得火,是因为上海的城市吸引力摆在那,高端住宅成了抗风险的选择,2024年全国3000万以上的高端住宅,上海占了61.6%,普通盘去化难,是因为购房者更理性了,没配套、没品质的项目,再便宜也没人买。
最让人欣慰的是年轻人的购房心态变了,以前大家总觉得“必须买房”,现在更多人学会了“量力而行”。
政策放宽后,有刚需的能借着低首付上车,想改善的能置换到好房子,不想被房贷绑住的也能安心租房,2025年初的数据更乐观,元旦前四天二手房日均成交680套,1月4日还突破了千套,市场热度在延续。
这些变化说到底,都是楼市在告别“炒房时代”,二手房的活跃解决了“住得好”的需求,新房的分化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选择,政策托底守住了“不折腾”的底线,汤臣一品再贵,也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刚需盘再难,也有人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安居。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追涨杀跌,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房,这才是最实在的“楼市温度”,市场从来不是非涨即跌的赌局,而是无数人生活选择的集合,上海楼市的走势证明,只要政策稳、市场理性,就能在“住有所居”和“市场稳定”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