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此时乐,不思蜀”,这些话常被用来嘲笑刘禅的无能。然而,连刘备临终时,也对儿子的治国能力有所怀疑,明确表示要将国家大事交给诸葛亮,表明了他对刘禅的担忧。诸葛亮当时作为刘禅的辅佐大臣,刘禅只需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帝即可。
那么,刘禅真的那么笨吗?当然不可能。毕竟“虎父无犬子”,他的生母甘夫人也是聪明伶俐之人,刘禅怎么可能是傻子呢?事实上,诸葛亮也曾夸赞刘禅聪明,但刘禅从未在政事上展现过自己的才华。从一出生,他就生活在诸葛亮的光辉之下,连刘备都时常依赖诸葛亮的建议,刘禅作为后辈,又能做什么呢?更何况,刘备临终时特别叮嘱,要刘禅事事听从诸葛亮。 其实,刘备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刘禅,他的话有点“反话”的意思:“如果刘禅不能辅佐国家,请诸葛亮代替他。”这实际上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诚。然而,刘禅听到这些话时,理解为:“你必须听话。”于是,刘禅真的按刘备的要求,完全听从了诸葛亮的意见。无论大事小事,臣子们向他报告事务时,他总是说:“去问相父(诸葛亮)。”他根本不参与国家大事,过得相当省心。或许这并非刘禅的本意,但作为蜀国的皇帝,他显然是对诸葛亮心生忌惮。 一个握有皇权的人,怎可能没有欲望?如果权臣专权,必定会和皇帝产生冲突。刘禅一直保持忍耐,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等待着机会。他深知,诸葛亮年长,肯定会先行一步,自己终有一天可以收回蜀国大权。 诸葛亮的任务是辅佐刘禅,但他做得有些过头,事事亲力亲为,几乎不给刘禅任何机会。在他心里,刘备的理想似乎已经成了他自己的责任,他为了匡扶汉室,几乎替刘禅安排了所有的事务。他从未考虑过,刘禅已经成人,迟早要亲自掌管国家,而他不能一辈子替刘禅做决定,让皇帝早些锻炼,才能在未来没有辅佐时应对自如。 尽管刘禅对诸葛亮始终恭敬有加,但他内心深处必然有不满和反感。即使他再无能,也不能接受被一个臣子当作傻子一样对待。君臣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界限。诸葛亮把朝中所有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还教刘禅该如何做,这哪里是辅政?他从未想过扶持刘禅,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操控蜀国。 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刘禅一开始不相信,反复问:“丞相真的死了吗?”当确认后,刘禅痛哭流涕,连续几天未能上朝。大家都认为,刘禅是因感念诸葛亮为蜀国的贡献而悲痛。但实际情况却是,刘禅随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重新分配给了蒋琬和费祎,从此,蜀汉再也没有出现像诸葛亮那样兼掌军政大权的专权人物。 刘禅哭泣,究竟是为诸葛亮悲伤吗?不完全是,他更多的是在为自己哭。作为一个长期被控制的傀儡皇帝,他终于在诸葛亮去世后得以解放,隐忍多年后,他终于可以自由地掌控一切,激动得喜极而泣。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诸葛亮的专权和曹操的做法并无太大区别。唯一的不同是,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不愿做曹操的傀儡,而刘禅则愿意让权。 虽然诸葛亮与曹操在专权上有些相似,但诸葛亮的动机却不同。曹操是为了为儿子曹丕铺路,而诸葛亮一生都忠诚于蜀国,他并没有想过取代刘禅。虽然他也掌握了军政大权,但从未对蜀国的江山有过私心。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大臣们迅速开始讨好刘禅,纷纷向他表示忠心。有些人甚至为了博取刘禅的好感,开始揭发诸葛亮的“贪污”。这引发了刘禅的怒火,尽管是否贪污已不重要,问题是,竟然有人用诸葛亮以权谋私的“罪证”来攻击他。刘禅命人去诸葛亮府上抄家,结果回来报告说,诸葛亮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事实上,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刘禅看后大怒,严厉惩罚了那些诬告诸葛亮的人,并替他恢复了名声,同时也让那些支持诸葛亮的人对自己减少敌意。诸葛亮虽然在去世前专权多年,但他始终为蜀国的江山社稷操劳,死后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蜀国的忠心。但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刘禅的智慧。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独自掌管蜀国近三十年,事实证明他从来都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便他后来说了“不思蜀”的名言,这也仅仅是为了保全自己,等待有朝一日的反击。能忍,未尝不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