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随着汉室的衰落,各路诸侯纷纷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袁术就是其中的一位。袁术出身东汉名门,曾担任虎贲中郎将,后来在董卓掌权时被加封为后将军,并最终在寿春自立为帝,履历看起来相当光鲜。然而,古籍中对袁术的评价却揭示了他能力上的“外强中干”。有史学家如孔融,甚至用“冢中枯骨”来形容他,意思是外表看似强大,但实际上毫无实质性内容。因此,许多有才能的人都不愿意为袁术效力。
一、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周瑜出身庐江周氏,家族中有多位重要人物,如洛阳令周异之子、太尉周景的亲属。年轻时,他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公元198年,袁术赏识周瑜的才华,邀请他担任手下的将领。然而,周瑜看不起袁术的目光短浅和骄横无知,最终只愿意接受居巢县令这一职务,借机回到江东。袁术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后,周瑜与鲁肃一同返回吴郡(今江苏苏州),并投靠了孙策。孙策去世后,周瑜辅佐孙权继续治理江东。公元208年,曹军进攻江东,周瑜坚决主张抗曹,并亲自指挥吴军,利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209年,周瑜再次带领吴军在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与徐晃联军,成功夺回江陵这一重要战略重镇。遗憾的是,周瑜因病于公元210年去世,年仅36岁。
二、鲁肃
鲁肃出生于士族家庭,年幼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喜好读书与骑射。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后,邀请他担任东城县的县令。然而,鲁肃在看到袁术手下管理松散、法度废弛后,认为在此无法成就大业,于是率领百余人南迁到居巢,并投奔了周瑜。
得知鲁肃迁居,袁术急忙派兵追赶。鲁肃果断指挥精壮队伍迎战,甚至射穿了袁术追兵的盾牌,最终使追兵无功而返。鲁肃顺利抵达居巢,并开始为周瑜效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提出了江东三分的战略规划,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在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时,孙权部下大多数主张投降,但鲁肃与周瑜坚持主战,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曹军撤退,这一战定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去世,享年46岁,孙权亲自为他办丧,诸葛亮也为他哀悼。
三、陈矫
陈矫(?-237年7月11日),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人(今安徽省天长市西北,今地属江苏省如皋市)。陈矫本姓刘,因过继至母家而改姓陈。早年他为避乱居住在江东一带,曾先后受到孙策和袁术的邀请,但他都拒绝了,并决定回到故乡广陵郡定居。
后来,广陵太守陈登邀请陈矫担任功曹,之后陈矫的才华被曹操发现,先后担任丞相掾属、相县令、征南长史等职。后来的任职经历包括彭城、乐陵太守等多个重要职务,曹操东征期间还任命他为丞相长史,最后升任尚书令,封高陵亭侯。曹丕继位后,陈矫继续在朝为官,进爵东乡侯,并逐步升迁,最终在魏明帝时期被封为侍中、光禄大夫、司徒等职务。景初元年(237年),陈矫去世,享年约七十岁,朝廷追赠其贞侯。
四、何夔
何夔(生卒年不详),字叔龙,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何夔出身陈郡何氏,性格孝顺,容貌端庄。他在家乡避乱期间,后来袁术占据寿春时,征召何夔为官,但何夔拒绝应召,最终被袁术强行扣留。何夔的高洁品格和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他不愿与袁术为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