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指地位较高的人物去世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对其进行评定,给予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些评价通常以文字形式呈现,成为一种荣誉或耻辱的象征。《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诸如“安民大虑曰定”、“嗣成武功曰定”等表述,意味着“定侯”是一个美谥,象征着被赞誉的高尚品德和功绩。在三国时期,有四位重要人物在去世后被追谥为“定侯”,其中就包括了张绣。
一、张绣 张绣(?—207年),字不详,武威郡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人,出身于骠骑将军张济的家族,是其从子。张绣与段煨、贾诩及曹魏明元皇后郭氏同乡,属于凉州豪族集团的重要人物。东汉末年,他随叔父张济征战四方,但在攻打荆州时,张济不幸阵亡。继承叔父的部队后,张绣选择与刘表结盟,割据一方,控制了宛城一带。 公元197年,张绣投降曹操,但因不满曹操的言行,曾策马突袭曹操,后来又与刘表联合起来。随着官渡之战的临近,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最终再次归降曹操,并参加了官渡之战。曹操任命他为破羌将军,封为宣威侯,随后又征战南皮,击败了袁谭,并与曹操家族联姻。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在北征乌桓途中因病去世,享年约五十岁。曹操追赠张绣谥号“定侯”,以表彰其忠诚和功绩。 二、杜袭 杜袭(生卒年不详),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建安初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后,杜袭投奔曹操,并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军咨祭酒等。曹操去世后,杜袭继续效力于曹丕,先后担任督军粮御史、尚书等职,官至武平亭侯。 魏明帝时期,杜袭作为军师辅佐大将军曹真和司马懿,抵御蜀汉的进攻,并拜为太中大夫,封平阳乡侯。杜袭在任期间积累了不少功勋,最终去世,享年未知。魏明帝曹叡为其追谥为“定侯”,以表彰其贡献。 三、董昭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年轻时,董昭以孝廉之名被举荐,曾在袁绍帐下任参军,并多次立下战功。后因袁绍听信谗言,董昭离开投奔张杨。在张杨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 董昭后来与曹操相识,并成为曹操的谋士。建安年间(198年),董昭先后担任了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等职,并为曹操的统治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在多次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曹操继位后,董昭在魏王的宫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曹丕继位后,董昭升任大鸿胪,并继续在魏国政府中担任多项要职,最终在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位高权重。董昭于236年去世,享年81岁,魏明帝曹叡为其追谥“定侯”。 四、张承 张承的生平较为简单,资料不多,似乎并未有过多的历史记载。但他的谥号“定侯”仍然反映出他在历史中的一定地位和影响,可能与他对国家的贡献以及生前的品德和事迹密切相关。这四位人物的事迹显示,谥号“定侯”不仅仅是对其一生功绩的总结,也象征着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与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