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中出现了很多恶搞笑话,其中一个有趣的段子是关于诸葛亮迎接刘备的场景。笑话是这样的:“说曹操,曹操就到——皇叔来了!”这显然是恶搞的内容,但它引发了半壶老酒的注意,他重温了《新三国》第三十三集,并发现当诸葛亮打哈欠坐起来时,窗外冒着青烟,像是春日沉睡的模样。这个青烟其实是张飞搞的鬼,差点把孔明先生熏得晕倒。
这些恶搞笑话虽然好笑,但实际上,刘备说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不是笑谈,而是在参与讨董联军时,他确实发表过这番话。刘备那时的情境,可以理解为他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而如果我们把三国人物放在今天的语境下,很多古人的言辞甚至可能让现代人听不懂——比如唐朝的李世民说的武川话,今天的半壶老酒也可能听不懂。
至于刘备说袁绍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恐怕又是恶搞,因为没有历史记载支持这一说法。事实上,东汉末期,许多刘姓人物都像“阿斗”一样没有能力,举例来说,刘表、刘焉的儿子,以及刘备的儿子刘禅,几乎都没有什么雄图大志,不能自立。
刘备不可能说“扶不起的阿斗”这种话,而曹操也不可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就像刘备和曹操是那个时代的巨头,彼此间有许多难以触及的边界。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趣的设问:建安元年,刘协是否有机会轻松解决曹操?如果刘协当时真的做出决断,或许曹操就会被写入历史的另一章。
《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典故,曹操曾因试图朝见刘协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紧张。由于虎贲军并不属于曹操的管辖范围,曹操在与刘协的会面中,明显失去了冷静。这些历史细节,让我们能感受到刘协在当时的处境,他面对着多重威胁,却未能做出果断的行动。
至于刘备与曹操的交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刘协在当时的心情。身边的宦官和权臣像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他们的霸道让刘协几乎没有什么反抗之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协看似有机会摆脱曹操,但实际上,曹操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
曹操虽然一度强大,但他也有软肋,那就是与刘协的权力斗争中,他始终没能完全掌控局面。刘协并没有勇气彻底铲除曹操,因为背后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纷争。刘协在建安元年的年初,面对曹操的“恩赐”可能感到无比复杂,既是感激,也是无奈。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理解刘协为何没有立即动手解决曹操。他与曹操的对话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而非实质上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