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联解体那浑浊的年代伊始,俄罗斯便深陷于昔日辉煌的阴影之中。普京,这位家喻户晓的领导人,他对苏联的感情复杂而微妙。一方面,他深切地感受到苏联的崩塌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已然远去,再无复还的可能。他那句流传甚广的金玉良言——“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它,谁就没有脑子”——仿佛一道不容置疑的铁律,深深烙印在俄罗斯人民的心头,告诫他们停止沉溺于虚幻的过往。这番话最初是在他执政初期,约莫2000年左右,国家尚在动荡中寻求稳定的时刻发出的。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画上了句点。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降落,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荧屏上宣布辞职,曾经一体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从此各奔前程。俄罗斯,作为苏联最大的继承者,接过的是一堆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濒临崩溃,通货膨胀肆虐,失业问题触目惊心。普京接手时,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跌至苏联时期的零头,甚至逊于某些非洲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艰辛异常,工厂纷纷倒闭,工资遥遥无期,黑市交易横行。普京深知,仅仅依靠对过去的追忆,无法解决眼前的生存困境,他必须带领国民正视现实。
普京本人也曾是苏联时代的亲历者。他出生于1952年的列宁格勒,那是一个苏联风头正劲的年代,刚刚赢得二战的胜利,并在1957年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他加入了克格勃,成为一名情报官员,亲眼目睹了苏联从巅峰走向衰落的全过程。1991年,当他在东德执行任务时,苏联骤然解体,他黯然回国,那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切肤之痛,无人比他体会得更深。他曾在2005年的国会讲话中,将苏联解体称作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指出有2500万俄罗斯人一夜之间成为了国外的公民,国家领土沦丧,国际影响力锐减,宛如被肢解的躯体。他的这番话,触动了许多俄罗斯人的心弦,因为解体后的十年,生活确实苦不堪言。
1992年,俄罗斯实行价格自由化,通货膨胀率高达2600%,卢布贬值了11万倍,退休金甚至不足以购买一条面包。富可敌国的寡头们通过非法私有化掠夺了大量国有资产,而普通民众只能在街头摆摊设点,勉强度日。普京上台后,着力于整顿国家秩序。他首先着手的是税收改革,推行统一的13%所得税率,并利用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从2000年到2008年,俄罗斯的GDP实现了七倍的增长,平均工资也从80美元飙升至600美元。民众的生活水平开始改善,日子也逐渐稳定下来。他提出的那句“铁律”,正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沉湎于对苏联时期人人有工作、社会平等的所谓美好回忆。事实上,苏联后期,僵化的计划经济导致商品短缺,排队购物是家常便饭,严酷的政治压制和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也比比皆是。
1988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爆发武装冲突,造成上千人丧生。1989年,百万矿工举行罢工,要求改善工作条件。1990年,波罗的海三国纷纷宣布独立,中央政府已无力控制。普京清楚,这些积压已久的问题,在戈尔巴乔夫1985年启动改革之时,已是回天乏术。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挽救经济,结果却适得其反,物价失控,中央权威荡然无存。1991年8月的政变失败,紧随其后的是叶利钦对苏联共产党活动的禁止。
俄罗斯社会对苏联的态度,存在着显著的分歧。一部分人,尤其是老一辈,怀念苏联曾经的强大地位,那个拥有足以毁灭世界的核武库,军事实力令人生畏的时代。1981年的“西方-81”联合军演,数十万苏军陈兵东欧,足以让美国夜不能寐。幅员辽阔的苏联,横跨十一个时区,拥有2.9亿人口,其工业实力雄厚,太空探索成就斐然。许多人认为,如今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下降,北约东扩步步紧逼,西方制裁更是雪上加霜。民意调查显示,超过60%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表示惋惜,在普京刚上台的2000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5%。
然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苏联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看到了苏联一党专政下的僵化体制,以及赫鲁晓夫1956年对斯大林的批判所动摇的政治根基。尽管斯大林时期实现了工业腾飞,但却严重忽视了民生,导致了饥荒的发生。戈尔巴乔夫试图改革,却反而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共和国纷纷走向独立。普京的“铁律”正是戳中了这一点,他认为,谁想恢复那个曾经的苏联,无疑是缺乏远见的,因为现实早已截然不同。如今的俄罗斯是单一制国家,而非曾经松散的联盟。普京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社会福利体系,国家承担着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军工和能源产业在GDP中占据了重要比重,这是对苏联遗产的继承,但俄罗斯避免了让军费开支拖垮国家经济的覆辙。
苏联时期,军费支出占GDP的15%,远超美国的6%和中国的3%,庞大的军事机器是以牺牲民众生活为代价的。普京则将军费控制在5%左右,并发展非对称作战能力,例如高超音速导弹这类高科技武器,以实现以较低成本获得最大效能。尽管俄罗斯国歌的旋律依然沿用苏联时期的,阅兵式上也会展示T-34坦克,但其本质上是在向前迈进,而非一味地倒退。
普京为何如此思考,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在克格勃任职,为国家效力,却也亲眼目睹了苏联体制的内在弊端。1991年苏联解体后,他一度依靠出租车司机来补贴家用,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经济混乱不堪,卢布几乎一文不值。他批评列宁关于联邦制的构想,认为苏联在1922年成立时,各加盟共和国的自治权过大,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为日后的解体埋下了隐患。普京认为,这是苏联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列宁试图用理想主义将各国凝聚在一起,但未能解决经济和民族问题。普京上台后,修改了宪法,确认俄罗斯继承联合国席位和苏联债务,但同时明确宣告苏联时代的结束。他向世界表明,俄罗斯不是苏联的翻版,而是要走自己的道路。面对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和北约的东扩,他渴望重振俄罗斯的影响力,但绝不复制冷战模式。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普京收复失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这并非重建苏联。他通过组建欧亚经济联盟,拉近了与邻国的关系,恢复了一部分国际影响力,但并未重拾计划经济。普京曾将俄罗斯的转型与中国进行对比,他认为中国在改革过程中避免了苏联式的崩溃,成功地处理了经济和社会问题,维持了民众的信心。他对这一点颇为欣赏,因为俄罗斯在9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叶利钦时期寡头横行,国家资产被肆意掠夺。普京耗费二十余载,稳定了国家局面,并利用石油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修复了公路和医院。他提出的“铁律”也是对外传递一个信号:不要用冷战的思维来看待俄罗斯,俄罗斯正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截至2025年,这条“铁律”依然具有指导意义。2021年,普京在一部纪录片中再次表示,苏联解体是俄罗斯的历史性解体,经济危机曾迫使他去开出租车。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尽管有人质疑他试图恢复帝国,但他并未采纳。2025年5月,总统顾问科比亚科夫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提出,1991年的《别洛韦日协定》因未经全民公投而可能不合法,并将冲突视为俄罗斯的内部事务。然而,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独立国家的地位,联合国也赋予了俄罗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俄罗斯政府并未跟进科比亚科夫的言论,普京依然维持着他一贯的立场。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但并不希望回到过去。
202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了3.6%,失业率为4.3%,在面临制裁的情况下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普京在2024年第五次当选总统,并强调了国家的稳定。戈尔巴乔夫于2022年8月30日逝世,叶利钦则于2007年4月23日离世,他生前推动了私有化改革,但俄罗斯经济也因此陷入混乱。普京执政至今,俄罗斯始终专注于自身发展,并未出现复原苏联的迹象。
如今的俄罗斯人已经明白,缅怀历史可以,但不能当饭吃。苏联曾取得辉煌成就,从二战的胜利到冷战时期与美国抗衡,从人造卫星到核武器,都彰显了其强大的实力。但同时,苏联也存在诸多缺陷,经济活力不足,政治压迫严酷,民族矛盾尖锐。普京的“铁律”旨在唤醒民众,告诫他们向前看。俄罗斯采取的是一种混合模式,将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以此规避苏联模式的陷阱。依靠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发展军事科技但不以牺牲经济为代价。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稳定,远超苏联末期。在国际舞台上,普京视西方威胁为挑战,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稳定,拒绝僵化的意识形态。俄罗斯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寻求平衡与合作。这条“铁律”并非否定过去,而是强调现实就是现实,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俄罗斯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稳步前行。
总而言之,普京的这句“铁律”十分接地气,精准地触及了俄罗斯人内心深处的情结。苏联的消逝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怀念是可以理解的,但重拾往日荣光则不现实。俄罗斯从动荡走向复苏,靠的是务实的态度。未来充满未知,但“铁律”时刻提醒着俄罗斯人,切勿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