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都一天了,小马还没回来,真担心,难道遇到什么事了?”
1941年8月中旬,新四军女战士马紫荆执行任务时本该当天返回,可是一整天音信全无。连长仲国鉴在营地外来回张望,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直到傍晚,马紫荆回来了,手里还抱着一支崭新的三八大盖步枪。仲连长当即表扬她立了大功,大家本应高兴,然而马紫荆的脸色却异常沉重,泣不成声地说:“步枪是我爹的,我把他打死了。”这句话像晴天霹雳,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皖南事变后,江南一带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兵力庞大。为应对日军扫荡,主力转移时留下少量部队在苏南地区开展游击阻敌,16旅54团2营5连就是其中一支。日军趁机加强围剿,5连在多次交战中既有胜绩,也付出惨重代价,有一次仅剩三十多人逃出包围。
在一次转移休整中,仲连长带着伤员路过雪沟庙附近,正打算渡河撤离,忽然有位农民告急,说附近被敌人包围。大家匆忙渡过河,清点人数时才发现只剩下寥寥数人,伤员多无力行军,又缺弹药。有人主张冒险回团部调弹,有人主张就地待援,还有人建议依靠当地群众保存实力。争论不下,最终仲连长决定派人去联系附近抗日组织,寻求隐蔽之处。
因为熟悉路况又做过侦察工作,19岁的马紫荆自告奋勇前往石板村一带联络。按理来说这趟路三四小时就能走完,可她一去一整天没回,大家都很担心。队里的小袁腿没伤,于是被派去寻人。没多久小袁带着马紫荆回来了,马手里还多了一支枪,但脸上满是悲痛。
马紫荆把当天的经过说给众人听:当天她走到沈市和董浜之间的大路,正好听到有人呼救,看到一个伪警察正欺辱一名姑娘。马冲上去掏出腰间的驳壳枪,扣动扳机却发现枪里已经没有子弹。情急之下她用枪托猛击对方,未果,反被那人扑住并狠狠摔在地上。在扭打间,她竟听见那人喊出她小名“兰妞”,这才认出来人竟是自己的父亲。
父亲此刻已成为伪警察,辩称是为保命才投靠敌人,请求女儿饶他。父女相认激起马心中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血亲的怜惜,一方面是父亲出卖同胞、与敌人为伍的背叛。父亲跪地求饶,她本可以逃离,也可以惩戒但不致重伤,可想到战友们为国捐躯,恨意涌上心头。最终,马紫荆拿起地上的步枪,扣动了扳机。
回到连里,她哭着说后悔又无奈,称自己本可只是教训父亲,但想到父亲为敌所为,心中的愤怒和对战友的亏欠让她做出了那一枪。现场的人沉默着,既理解她的痛苦,也为这位年轻女战士的命运而唏嘘。
这个故事把那段年月里小人物的抉择和苦难呈现得十分真实:战争撕裂了家庭,也逼迫人们在亲情与信仰之间做出残酷的选择。马紫荆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悲欢交织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