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统一天下过程中,张士诚和陈友谅是他遇到的最强的两个对手。在与朱元璋进行作战,两军相持不下时,陈友谅曾经派出使节结盟张士诚,希望能够两军东西夹击,共同瓜分朱元璋的地盘。然而张士诚表面上答应两军同盟,暗地里却打着坐山观虎斗的主意,期盼着能够渔翁得利。他最为失败的是竟然派出大将吕珍领兵,联合天完政权的左君弼部攻打宋政权的首都安丰。在他看来这招是分朱元璋的兵势,既不与朱元璋正面冲突,又能够满足对张士诚的承诺。实际上这招却是愚不可及,某种程度上是对朱元璋的神助攻。
在金陵城下的江东桥吃了朱元璋伏兵的大亏后,陈友谅节节败退。汉政权在长江沿岸的驻军纷纷投入朱元璋麾下,陈朱两军的战略局势顿时逆转。然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邓愈等逆长江而上,夺取对手大部分地盘。陈友谅节节败退,被迫弃了九江,退守武昌。两军在江西展开对峙,以南昌为核心进行犬牙交错的争夺。此时以桀骜和骄狂著称的陈友谅,也没有了当初驻军采石镇的霸气,派出使者联合周边的其它义军军阀,联盟对付朱元璋。这些军阀中以张士诚的势力最强,其它如方国珍、陈友定等对朱元璋毫无压力。
对于陈友谅提出的东西联合夹击金陵的策略,张士诚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则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朱元璋的军队以精锐和凶悍著称,除了在对陈友谅的汉军吃过大亏外,并没有太多的败绩。张士诚起兵之处也是一帆风顺,可遇上朱元璋就一败再败,连弟弟张士德都被俘虏到金陵。因此张士诚对朱元璋作战并没有太大的信心,经常是避实就虚绕着打,尽量保存自己有生力量,不敢正面硬刚。然而陈友谅提出的合作条件非常有吸引力,汉军战斗力不在朱元璋的西吴军之下。这对张士诚来说是绝好的机会,操作得当的话能够一举拿掉两个大敌。
于是张士诚对陈友谅的策略阳奉阴违,并不派兵参与正面夹击朱元璋的行为,而是耍起了小聪明。他是打着渔翁得利的主意,巴不得陈友谅和朱元璋拼个两败俱伤。于是和元帅李伯升、弟弟张士信商量后派出军队偷袭红巾军占据的安丰城,美其名曰分朱元璋的兵势。其实这种做法完全是掩耳盗铃,一方面糊弄张士诚,一方面打着多占地盘的主意。安丰城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驻扎之地,红巾军宋政权的首都,而朱元璋名义上是宋政权的吴国公,因此不能不管。只要朱元璋派军队救援安丰,张士诚对陈友谅也有了交代。
元末农民战争起于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颍州起义,后来爆发成为席卷整个中华大敌的战火。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带领红巾军转战南北,一度打下了半个中国。刘福通在汴梁城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采取龙凤纪年,建立了宋政权。刘福通自领宋政权丞相,独揽大权,小明王韩林儿则为傀儡。宋政权最强盛时曾经派出三路大军北伐元朝,再加上山东红巾军毛贵攻打大都,距离将蒙元驱逐出中原就在一线之差。张士诚被朱元璋逼得降元以后,南北元军的联系和后勤打通,以察罕帖木儿为首的元军开始反扑,红巾军形势逆转。
然后元军统帅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率领北方元军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山东红巾军被彻底镇压,毛贵、赵均用、田丰等人不是死于内乱,就是战死沙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大部分地盘重新被元军攻占,宋政权的首都汴梁城也被元军攻破,刘福通被迫带着韩林儿退守安丰。此时曾经强大得不可一世的宋政权红巾军已经名存实亡了,百万大军不是投降元朝,就是四处溃逃。刘福通和韩林儿驻守在安丰、濠州一线的部队也都是残兵败将。唯有驻守金陵的朱元璋所部并没有什么损伤,建制整齐,势力强悍。
当时朱元璋虽然势力最强,名义上却是宋政权下的吴国公,政治上需要听刘福通和韩林儿的安排。而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安丰自身难保,更不可能号令朱元璋,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尴尬。
张士诚派兵攻打安丰,就是切中了朱元璋在政治上的这点软肋,希望投机性的得到点好处。如果能够将安丰、濠州等地一口吞入囊中,张士诚绝对不会客气。为此他联合了原天完政权的左君弼所部行动,这不但壮大了他的实力,关键时候还可以让左君弼背黑锅。
而左君弼是原来徐寿辉天完政权下半独立的军阀,继承于和徐寿辉共同起兵的彭莹玉所部。彭莹玉战死后,这些军队被左君弼接管,独立成为梁行省,名义上归属于天完政权。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汉王后,天完政权开始分裂,左君弼也就趁机独立出来。左君弼实力不强,在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的夹缝中求存。这次跟着张士诚出兵安丰,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势力,避免被三个强悍的对手一口吞掉。同时他也打着渔翁得利的主意,他最希望的是陈友谅战败身死,他就能顺势接管原属于天完政权的汉军。
张士诚和左君弼的小算盘打得挺好,实际上却没看清楚其中的局势,给朱元璋打出了个神助攻。因为当时衰弱到极点的宋政权并非朱元璋的助力,而是朱元璋的累赘。两者之间尴尬的地位,让朱元璋处理起来有些缚手缚脚。安丰方面的命令,不论怎么处理,都让金陵感到别扭。留着刘福通和韩林儿的存在,实际上可以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牵制朱元璋。这点问题不但朱元璋看得清楚,刘伯温、李善长等金陵的智囊团也很明白。因此当张士诚和左君弼派兵攻打安丰时,刘伯温对朱元璋驰援安丰是持反对态度的。
刘伯温认为,打败张士诚和左君弼救出刘福通和韩林儿是没什么问题的,但难就难在如何安置这两人。安丰丢弃后,刘福通和韩林儿彻底没了地盘和军队,宋政权名存实亡。朱元璋如果还继续捧着他们,则对自家的军心不利,也太受委屈。如果不,当作一般人安置,就会给朱元璋在政治上留下污点,不利于吸纳红巾军溃散的各路军队。因此刘伯温希望朱元璋以陈友谅为借口拒绝出兵救援,或者拖延时间,借张士诚和左君弼的手除掉这两个牵制住金陵发展的人物。而朱元璋则想全政治上的大义,坚持出兵安丰。
最终朱元璋派常遇春出兵安丰,击败了张士诚的大将吕珍和左君弼所部,救出了刘福通和韩林儿,并将其安置在滁州。(有种说法是刘福通战死在安丰,只救出韩林儿)张士诚虽然在常遇春退兵后得到了安丰和濠州的大量土地,实际上则是得不偿失。朱元璋趁机挟持在滁州的韩林儿号令红巾军,大量吸纳红巾军溃兵和残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与陈友谅汉军的对峙中占据上风。而张士诚攻打安丰的行为正好当了朱元璋的刀子,做出了神助攻。既解决了朱元璋和韩林儿之间尴尬的关系,又解决了朱元璋政治上被动的问题,还给朱元璋挟持韩林儿创造机会,简直是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