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长征历史的人们中,都知道红军曾经历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战斗——“飞夺泸定桥”。为了确保红军能够顺利过桥,战士们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身体顶着枪林弹雨前进,不计其数的勇士在那座铁索桥上英勇牺牲。为纪念这些英勇的红军战士,毛主席特意作诗,赞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泸定桥是以铁索为基础的大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全长103米,宽3米。桥面由9根铁索支撑,两侧则有4根铁索作为扶手。每根铁索都是通过铁环连接在一起,全桥总共有12164个铁环,总重约40吨。许多人会疑问,在古代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重、这么长的铁桥能够顺利建成呢?这些沉重的铁索又是如何运到对岸的呢?
泸定桥的建设,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奇迹,但古代人凭借智慧实现了这一目标。康熙帝下令修建这座桥,目的是为了加强四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皇帝的命令一出,官员们立即组织工匠展开施工。
当时的工匠并不缺乏智慧和能力,经过集思广益,他们决定采取一种独特的方法。在正式建设之前,他们首先用粗绳将桥的两端连接起来,然后将竹筒套在绳索上,再通过竹筒将铁索从一端拖拽到另一端。这样,铁索就顺利送到了对岸。
但仅仅将铁索拖过去还不够,因为每根铁索重达一吨多,且由于跨度较长,中间部分会自然下垂,导致无法继续在上面建设桥面。幸运的是,工匠们非常聪明,他们在对岸建了一个大型转盘。先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然后通过转动转盘逐步拉紧铁索,一个环一个环地绷直,直到所有铁索都变得平直。
接下来,工匠们在桥台的后方安装了一个地龙桩,将两端的铁索压紧在桥台下,这样不仅能够稳定桥面,也能确保铁索不会因承重过大而断裂。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官员们要求每位工匠在铁环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可以追究到个人,确保工匠们不敢偷工减料。为了维护桥梁的安全,泸定桥在建成后也曾出现过损坏。为了减少事故,政府每隔三五年就派人进行修缮,更换有问题的铁环,以确保桥梁的安全使用。
令人惊叹的是,这项巨大的工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桥完工后,康熙帝非常高兴,亲自书写了“泸定桥”三个字,成为了这座桥的永久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