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面对外国列强的欺压,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但他们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于是,清朝展开了洋务运动,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来强国强军。实际上,早在明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例,这一历史壮举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的造船业技术。郑和能够远航至世界各地,正是因为中国当时有着坚实的造船基础。
然而,随着清朝逐渐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皇室仍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自居,忽视了外界科技的进步。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而清朝却与这些先进技术发展逐渐脱节,甚至在许多方面远远落后。受到外国列强欺压后,虽然清朝的政权已经处于混乱状态,但仍有一些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鸿章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在当时确实是一位认识到形势并付诸实践的人。
洋务运动的推行促使清朝建立了许多新的制造局,这些新兴的工业部门虽然为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发展,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生产出的武器装备大多质量一般。制造局能够制造一些小型船只和武器还说得过去,但要生产出大吨位、配备先进武器的战舰,显然难度很大。此时,李鸿章急于建设一支具备战斗力的海军,用以抵御外来侵略。然而,由于清朝自身暂时无法制造出高质量的军舰,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向外国购买。因此,李鸿章决定从国外购买战舰,尽管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除此之外,清朝的封建管理制度长期没有改变,导致新成立的武器装备制造部门效率低下,根本无法实现技术上的飞跃。清朝上下仍然充斥着腐败与懒散,甚至在与外敌作战时,也出现过诸如清军炮弹中充满沙子的荒诞情节。虽然这些情节可能在影视剧中显得夸张,但事实上,清朝确实存在过生产不合格、战备不充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