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玄宗决定将太子之位授予李亨时,几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尤其是长期为李琩奔走的权臣李林甫,完全没想到这种变化。曾几何时,大家普遍认为唐玄宗废除太子李瑛,最终的目的是让李琩继承太子之位。那么,为什么李琩最终未能成为太子,反而是李亨取而代之呢?
关于这一历史谜团,后人提出了两种常见的解释:一是李琩的母亲武惠妃去世后,李琩失去了有力的支持者,导致他在宫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二是杨贵妃的介入,使唐玄宗为了避免家庭纷争,不得不放弃李琩。这些说法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可能过于简单化。实际上,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民间传言所模糊,时间久了,许多细节和事实都会混淆,导致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
要揭开真相,首先要解答几个关键问题:一、李瑛被废除后,唐玄宗为什么没有立即让李琩接替太子?二、在武惠妃去世时,唐玄宗尚在悼念她,杨贵妃尚未入宫,怎么可能影响李琩的地位?三、唐玄宗废除李瑛,真的是为了给李琩扫清障碍吗?
解开这些疑问后,我们离真相就更近一步了。实际上,这一切背后是唐玄宗精心布局的权力斗争,李亨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唐玄宗被后人称为“绝情父亲”,但他杀掉三个儿子,是否真如传闻所说那么轻率呢?如果仅仅是为了废除太子,唐玄宗是否需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
事实上,李瑛已经担任太子长达21年。唐玄宗曾亲自带着他在园中种麦,教他体会农民的辛苦,这种培养可见一斑。然而,李瑛最终被废除,背后却是一个复杂的权力斗争。李瑛因母亲武惠妃的宠爱而感到不满,甚至策划了两次谋害武惠妃的计划。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却未能避免,且这次行动似乎不仅仅是针对武惠妃,还有李琩,甚至可能有针对唐玄宗本人的企图。因此,李瑛的废除并非为了让位于李琩,而是因为他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
李瑛去世后约八个月,武惠妃也因病去世。有人认为,正是武惠妃的去世导致李琩失去了父亲的宠爱,但这一说法似乎过于牵强。作为父亲,唐玄宗在失去宠爱的女人后,是否会立刻改变对儿子的态度呢?即使唐玄宗情感反复,他完全可以趁武惠妃病重时就立李琩为太子,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这表明,唐玄宗从未真心打算立李琩为太子,李琩并非他的首选。
那么,杨贵妃的出现真的对李琩的太子之梦有影响吗?许多人认为杨贵妃的入宫改变了唐玄宗的心意,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历史时间线,李亨在李瑛被废除后的两年多才被立为太子,而杨贵妃入宫的时间远在李琩失去太子之位之后。因此,杨贵妃的入宫与李琩未能继位并没有直接关系。
李琩虽然因为母亲的宠爱成为太子候选人,但他从未真正被唐玄宗视为最佳选择。即使太子之位空缺了很久,唐玄宗依旧没有立李琩为太子。李林甫急于推动李琩上位,甚至不顾唐玄宗的意愿,提议让李琩继位。但唐玄宗在得到高力士的支持后,最终选择了李亨,明确表示了不立李琩的立场。
李林甫早早投靠了武惠妃,并与李亨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旦李亨成为太子,李林甫将难以继续掌握权力,唐玄宗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唐玄宗选择李亨,不仅是因为李亨“仁孝”、年长,还因为他希望通过李亨来制衡李林甫的权力。
最终,李琩失去太子之位,并非因为杨贵妃的影响,而是唐玄宗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权力布局。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李亨的成功登上太子宝座,标志着唐玄宗掌控朝廷局势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