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名言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情感渊源。李广,历史上被誉为“飞将军”,是汉朝著名的将领。传说匈奴听到李广的名字就会害怕,甚至不敢主动侵犯。然而,李广多次的战绩却不如预期,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他未能参与战斗,错失了许多机会。在一次漠北之战中,李广因为迷路未能参战,心情愤怒且自责,最终做出了自杀的决定。
面对这样一位悲情的英雄,司马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但写了大量的赞美,甚至为李广立传,为他的死鸣不平,认为他只是“时运不济”。然而,和李广同一时期的其他英雄,如卫青和霍去病,尽管军事才能突出,却并未受到司马迁的同等待遇。尤其是霍去病,年纪轻轻便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司马迁在记录霍去病的战绩时,不单单没有对他进行高评价,反而详细描述了他讨伐匈奴的过程,最后仅以“为将之道”简单概括,未给予实质性的赞扬。 这种显著的评价差异引发了不少读者的疑问: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如此冷淡呢?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得从司马迁的身份和情感背景说起。作为一位历史学者,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其公正客观的态度使得这部作品流传千古,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然而,写作《史记》时,司马迁并非处于常态,他曾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到陷害,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一痛苦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宫刑之辱的司马迁,心中难免充满了委屈和怨恨,尤其是对于与汉武帝有着亲戚关系的卫青和霍去病,他显然有着深刻的不满。 卫青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霍去病则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两人均在汉武帝的宠爱下获得重用。身为史官的司马迁,或许对这种裙带关系产生了反感,认为他们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个人才能。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记录了霍去病的种种战争经历,却刻意减少了他在这些战役中立下的功劳,反而详细描述了霍去病如何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进行这些战斗。通过这种叙述,司马迁似乎在暗示,霍去病的成功更多源于汉武帝的恩宠,而非完全依靠个人的军事才能。 有趣的是,司马迁在描述霍去病收复河西的战役时,提到霍去病声称“降者数万,号称十万”。这段话中,降兵的实际人数与霍去病所称的数字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似乎暗示了霍去病在夸大自己的功劳。这种写法,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反派人物,给人一种“我不喜欢你,因此不想多写你”的印象。 可以说,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之所以偏低,主要还是源自于他个人的情感因素。相比之下,李广的悲壮死法与司马迁的遭遇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可能因此引发了司马迁对李广的深切同情与共鸣。在为李广立传时,司马迁流露出了一种“李广难封”的悲愤与遗憾,而他与李广的关系也可能是促成这一情感的原因之一。毕竟,司马迁当初之所以被宫刑,正是因为为李广的孙子李陵辩护。 尽管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在其史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他仍然尽力保持了作为史学家的责任和客观性,尽量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就算他的评价夹杂了主观情感,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公正的历史框架。最终,李广若能得知司马迁的评价,或许会感激他为自己立传,让这位未能获得应有荣誉的英雄,依然能在历史上享受到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