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统一中国后,中原地区一片和平,所有的战争都集中在边境或敌国。唐朝陆续消灭了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高句丽、高昌、百济、薛延陀、吐谷浑等政权,绝大多数战争都以唐朝的胜利告终,奠定了其强盛的基础。然而,唐朝的强大并没有持续太久,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叛乱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在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方向,分别发生了三场战役,这三场战斗的结果都是唐军失败,损失超过20万人。事实上,这些战败预示着唐朝盛世的衰退。
一、西北: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的首次大规模冲突。战场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南部。唐朝的主帅是高仙芝,他是唐朝的著名将领,曾以精湛的军事才能征战西域,屡次获胜。然而,这场战斗却以唐军的失败告终,损失超过1.5万人。
高仙芝的失败源于其在西域的行为过于强硬。先是高仙芝征讨石国,俘虏了石国的国王,引发了当地的强烈反感。石国的王子联合其他势力,秘密策划了对唐朝的反击。为了预防报复,高仙芝决定提前发起进攻,但由于过于轻敌,唐军在怛罗斯遭遇了阿拉伯大军,且因内部背叛(葛逻禄军反叛),导致唐军败北。高仙芝仅带领几千人逃回安西都护府。
此次失败的深层原因,是高仙芝过度依赖军事力量,且没有考虑到与西域各国的复杂关系。唐朝未能从这场战败中吸取教训,反而继续保持对外强硬态度,导致西域政策陷入困境。
二、西南:唐征南诏之战
南诏是位于今云南的一个政权,最初由六个部落联合而成,唐朝曾支持南诏以抗击吐蕃。然而,唐朝地方官员与南诏发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两次军事冲突。第一次征讨发生在公元751年,唐朝派出8万大军,由鲜于仲通指挥,但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和地形,唐军惨败,损失达到6万人。
第二次征讨发生在公元754年,由李宓指挥。由于补给线困难,加之瘴气和疾病蔓延,唐军再次遭遇重创,七万大军全军覆没。唐朝在这两场战役中共损失了13万人,几乎摧毁了西南地区的常备军。
这一系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地方官员的高压政策,导致南诏最终反抗。唐朝的强大使得他们对少数民族政权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政治智慧,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三、东北:唐征契丹之战
在东北方向,唐朝与奚族和契丹的关系也时常紧张。公元751年,安禄山率领唐军6万人讨伐契丹,并依靠投降的奚族作为向导。唐军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且由于大雨,装备受损。最终,契丹趁机发动反击,唐军损失惨重,安禄山自己也仅带着20个骑兵逃脱。此战唐军损失6万大军,彻底暴露了指挥的失误。
此次战役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指挥官安禄山轻敌,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唐军全军覆没。虽然最后安禄山将战败责任推给了下属,但这一战却揭示了唐朝在北方边境的严重问题。
总结
这三场战役发生在唐朝盛世的前夕,总共损失了20多万士兵。唐朝的军事失败暴露了其边防体系的严重问题,边疆将领逐渐变得骄傲自大,忽视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谐相处。随着这些问题的积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盛世最终宣告结束。这些战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唐朝内部腐化与外部挑战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