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汉光武帝刘秀一直备受人们敬仰。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威望,击败了王莽及各地军阀势力,成功复兴了汉室,重新建立了强大的东汉王朝。
在即位为帝期间,刘秀的政治表现非常出色,因此被认为是历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然而在他晚年,刘秀曾经废立自己的嫡长子刘强,这一决定也成为他晚年最受批评的举动之一。许多人认为这是他对被废后的郭圣通迁怒的结果,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刘秀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政治抉择。从他废立太子前的其他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讨论刘秀废立太子之前,不妨先谈另一位帝王——汉宣帝。刘秀称帝后,对汉宣帝非常推崇。作为西汉的中兴之主,汉宣帝在后世被视为帝王的典范,但在西汉时期,他的地位其实颇为尴尬。汉宣帝登基后摆脱了霍氏家族的控制,在外交和内政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但他出身平民,对于儒家学说并不十分推崇,更多沿用了西汉初期“帝王霸道”与“王道并存”的统治方式。
这种治理方式虽然有效解决了社会问题,但也让士大夫阶层心生排斥。而其继任者汉元帝则极力推崇儒家学说,登基后许多大臣纷纷上书指责汉宣帝的政策,并要求彻底改变其治国路线。因此,在西汉之后,汉宣帝的评价并不高。最初为汉宣帝确立庙号的是篡夺西汉皇位的王莽,他称汉宣帝为“中宗”,更多是为了赢得朝堂臣子的支持,这一庙号在后世并未被广泛认可。直到刘秀起兵称帝后,汉宣帝的功绩才重新受到重视。
刘秀如此重视汉宣帝,除了钦佩其政治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汉宣帝是公认的中兴之主,而中兴汉室正是刘秀最重要的政治口号。西汉末年,百姓对王莽的苛政怨声载道,人们怀念汉代旧政,加之谶言风行,使刘氏子孙获得民间推崇。刘秀能迅速夺取天下并稳定政权,也与这种社会氛围密切相关。为了赢得百姓支持,刘秀必须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光复天下,于是提出“中兴”的理念,并以汉宣帝为宣传典范,以便让人们理解他的中兴圣主身份。
在刘秀建立东汉时,全国仍存在不少抵抗势力,他一时无法重建完整的宗庙祭祀制度。直到建武十九年,刘秀才平定各方势力,百姓生活恢复正常,他才有机会重整礼法。西汉末年的乱世中,位于长安的汉室宗庙已被毁,刘秀在东汉初期于洛阳重建宗庙,将汉高祖、汉文帝及汉武帝分别列入宗庙,授予高祖、太宗及世宗庙号,使他们能在宗庙中接受祭祀。建武十九年,刘秀颁布诏书,尊汉宣帝为中宗,并将其迁入宗庙,四时祭祀。此举虽不算大事,但体现了刘秀的政治意图。
对于汉宣帝的中宗庙号,历代史学家多给予肯定,因为其确实挽救了汉朝危局。此前宗庙多供奉一祖二宗,汉宣帝的入庙引起一定争议,人们对其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刘秀此举是拉近自己与西汉皇室的关系,体现汉室正统继承人身份;另一种认为刘秀主要是认可汉宣帝的政治路线,毕竟汉宣帝的“王霸兼施”治理理念与刘秀的“柔道”治国相似,两人都是中兴之主,因此刘秀将汉宣帝奉为中宗也顺理成章。
进一步分析建武十九年的宗庙改制,会发现有趣的现象:一祖三宗(除汉文帝外)都曾有废立嫡长子的念头,理由相似——原太子与自己不太相像。刘邦不满意太子刘盈的仁弱个性,曾考虑立刘如意为储君,因为“如意类我”。汉武帝刘彻对戾太子刘据也不甚满意,虽然刘据表现出色,但性格与武帝不同,政治主张冲突,最终导致父子悲剧。刘据去世后,汉武帝挑选刘弗陵继位,并评价其“类我”,定为继承者。这显示,能否继承帝王政治理念和气度,是西汉皇帝选储最重要的标准。
汉宣帝虽未废立太子,但对刘奭并不完全喜欢,两人对儒家态度截然不同,使汉宣帝怀疑刘奭能否继承皇位。他最喜爱的儿子是淮阳王刘钦,曾感叹“真我子也!”,但因与许皇后感情深厚,最终未废立太子。由此可见,西汉几位雄主选继承人时最看重是否与自己相似,这源于对自身能力和政治决策的自信,相信后继者能沿其既定计划统治,即可保证王朝兴盛。
刘秀作为中兴汉室的君主,自信心自然不亚于前人,因此在挑选储君时也有类似考量。建武十九年更换太子的举动,并非因对郭皇后的怨气,而是因为刘庄更适合继承其政治理念、带领东汉繁荣。刘秀迁汉宣帝入宗庙,也是为了向众人表明:废立储君或有此念头并非坏事。
迁入宗庙后不久,刘秀废去废后郭圣通之子刘强,封为东海王,同时立原东海王刘阳为新储君,并改名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这次废立一直饱受史学家批评,有人认为动摇了嫡长子继承制根基,使东汉后期受外戚和权臣干扰。但汉明帝能力卓越,使刘秀废立太子的负面影响得以消除。比较两位皇子,刘秀对汉明帝更为厚爱。
刘强性格软弱,郭圣通被废后惶惶不可终日,早有外出就藩之意。刘庄任东海王期间展现出极强政治能力,刘秀多次向他请教决策。在妖巫叛乱中,刘庄提出放松包围圈,让叛军不战自溃,令刘秀刮目相看。相比西汉,东汉的建立是刘秀与河北、南阳等地士族联合取得的成果。刘秀在位末年,阴丽华上位,南阳士族势力高涨,将刘庄扶持上位可获得他们支持,有利于帝位平稳交接。相较刘强,刘庄政治手腕更强,上位后对士族和外戚的控制更有力,东汉初年名将马援因“椒房之故”未入云台图画表功,使初期政治局势更稳定。
因此,刘秀废立太子的决定并非情感主导,而是政治考量,选择刘庄是为了确保继承者能够延续其政治理念,带领东汉走向繁荣。
刘秀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王,其晚年废立太子虽受诟病,但分析可知,这实际上延续了西汉储君选拔的理念。在汉代儒学尚未完全形成统治体系的情况下,此举并不算糟糕。再加上汉明帝出色表现,使废长立幼成为一个成功决策。从汉代帝王的立储理念中,我们还能看到这些雄主的遗憾:他们无法在有限生命中完全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只能寄希望于与自己相似的后辈,这令人感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