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长平之战被认为是最早、规模最大且最彻底的歼灭战。这场战斗是赵国大将赵括与秦国名将白起之间的对决。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精准地抓住了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用了诱敌深入、佯败后退的战略,通过分割包围并彻底歼灭敌军的方式,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长平之战后,赵国遭受了重创,损失了数十万士兵。然而,赵国并没有因此灭亡,反而在随后的几次战斗中奇迹般地恢复了元气,尤其是在面对秦国的持续进攻时,赵国不仅成功守住了阵地,还给予了敌人一定的反击。这一转折,和赵国三位重要将领的努力密切相关——廉颇、庞煖和李牧。
一、廉颇的复兴之力
首先说到廉颇,他在长平之战中并未参战,而是被赵括替代。并非廉颇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赵国当时的实力已经无法支撑长期防守,赵括作为一个主张决战的人被派去迎敌。长平之战后,赵国君主认识到廉颇的军事才能,便重新任命他指挥邯郸之战。廉颇带领赵军成功击退了秦国的进攻,但战后,燕国趁火打劫,攻打赵国。廉颇指挥赵军击溃燕军,并顺势包围了燕国的都城,重创了燕国。
在此之后,廉颇还攻占了魏国的繁阳等城池,为赵国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然而,赵悼襄王即位后,由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廉颇被排挤出军队,乐乘被派替代他。廉颇不满后攻打乐乘,结果乐乘逃走,廉颇也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尽管魏王收留了他,廉颇却并未得到重用。后来,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秘密派人迎接他入楚,但廉颇在楚国并未建功。赵国始终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心情抑郁,最终在楚国寿春去世。
二、庞煖的继承与奋战
廉颇离开赵国后,庞煖接替了赵军的指挥。庞煖不仅成功地击败了燕国,还夺取了燕国的遂城和方城。赵国对庞煖的表现高度赞扬,称他为武勇之将。之后,庞煖在赵悼襄王的领导下,带领赵军迎击秦国。秦国派出十万大军进攻赵国,庞煖带领赵军迎战,成功杀死了三万秦军,震动了整个山东六国。
在公元前241年,庞煖再次联合赵、魏、韩、燕、楚五国,发起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但由于秦军的强大,五国联军最终各自溃散。庞煖回国时已年事已高,可能选择了隐退,最终在平静的生活中度过了余生。
三、李牧的关键作用
李牧在赵国恢复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廉颇和庞煖不同,李牧被认为是战国末期赵国最强的将领,甚至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李牧不仅指挥赵军攻占了齐国的部分城池,还在宜安之战中重创了秦军,获得了“武安君”的封号。李牧的勇武和智谋为赵国撑起了最后一线希望。
然而,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了谗言,将李牧的兵权夺走,并最终将他杀害。李牧的死,使赵国失去了最强的军事支柱,这对赵国来说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总结
赵国的短暂复兴,离不开廉颇、庞煖和李牧这三位杰出将领的努力。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但凭借这些将领的坚持和勇敢,赵国成功抵御了外敌的进攻,并在一定时期内恢复了元气。尽管最终赵国未能长期保持强势,但这段历史依旧展现了战国时期赵国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