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并没有在夷陵之战后立即出兵讨伐东吴,原因很简单。其实在这场战斗前,曹丕的战略考虑一直是“坐山观虎斗”。他打算等到蜀汉与东吴之间分出胜负,两败俱伤后,再趁机南下。但他没想到的是,夷陵之战结束后,吴蜀双方依然难以攻克。东吴仍然掌控着长江这一天然屏障,曹丕根本无法轻易突破。而蜀汉方面,刘备在出征前,早已安排魏延镇守汉中,这样的防守同样不容易攻破。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局面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涉及到魏、蜀、吴三国的外部竞争,还涉及到曹魏内部的政治博弈。
从曹魏内部的角度来说,曹丕错过出兵东吴的时机,部分原因在于他没有空闲的精力去行动。公元220年11月,曹丕继承汉献帝的禅位,正式建立了魏国。此时,魏、蜀、吴三国实际上都在忙于重新平衡各自的国力。曹操在世时,虽然三国互有冲突,但名义上大家都属于汉朝的臣子。曹丕一旦登基,这种格局立即破裂,三国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构建。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刘备在成都匆忙登基,蜀汉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与此同时,东吴也在犹豫是否继续与蜀汉联合对抗曹魏。由于关羽的死,刘备坚决拒绝与东吴联合,结果东吴只得转而向曹丕称臣,希望能联手打败刘备。就这样,曹魏高层开始讨论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吴蜀之争。
在曹丕明确表态之前,曹魏高层对于如何应对吴蜀大战,提出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是选择不管吴蜀之争,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毒士贾诩。当曹丕询问贾诩的意见时,贾诩明确表示:“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换句话说,贾诩认为,即使吴蜀两国开战,也无法为曹魏带来有利的机会,所以不如安心休养生息,待魏国实力增强后再行行动。
第二种意见是趁机消灭东吴。刘晔是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刘晔认为,孙权的臣服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因此,他建议在吴蜀两国决战时,魏国应出兵攻击东吴,先灭吴国,再灭蜀国。
第三种意见是“坐山观虎斗”,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御史大夫王朗。王朗认为,曹魏出兵是必须的,但此时不宜出兵,最好等到吴蜀两国战争结束,两败俱伤时再出兵,曹魏可以从中渔翁得利。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三种意见各有道理。虽然这三种方案方向不同,但它们都符合当时曹魏的利益。贾诩提出的稳妥方案,适合当时魏国的情况。作为太尉,他的职责是负责军事,若前线战事不利,他将承担责任,因此他更倾向于休养生息。刘晔则作为一位顶尖谋士,急于在曹丕登基后展现自己的能力,所以支持主动出击。王朗提出的“坐山观虎斗”方案,则符合曹丕当时的心态,因为曹丕需要尽量平衡各方利益。
因此,曹丕最终选择了综合各方意见,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在吴蜀大战期间,曹丕没有出兵,而是等待两国的损耗。当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出兵东吴,选择了刘晔的方案。
不过,曹丕的计划并非完美。他在出兵前没有考虑到两个问题。首先,曹魏大军在进攻时爆发了瘟疫,这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最终不得不撤退。其次,东吴的镇守江陵的将领朱然出乎意料地能打,经过几个月的围攻,成功守住了江陵。这些意外因素使得曹丕的计划失败。
总的来说,曹丕在夷陵之战后并非无所作为,他只是选择等待吴蜀两国的胜负,而后再出兵。这种做法在战略上并没有错,只是实际操作中,曹丕低估了瘟疫和敌方的顽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