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贤臣与佞臣的对比
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循吏列传》。在古代,所谓“循吏”,其实就是指那些忠诚、贤德的官员。以春秋时期的孙叔敖为例,他就是典型的“循吏”,被列在这篇传记的首位。之后,像《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也都延续了司马迁的这一做法,特意记录了一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贤臣。
然而,历史的另一面也同样不可忽视。每当提到贤臣,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奸臣”。宋代的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便特地创设了《佞臣传》一章,专门记载那些对国家造成危害的奸臣。值得注意的是,《佞臣传》首次出现时,唐朝宰相许敬宗排在了第一位,因此许敬宗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奸臣”。
二、许敬宗为何被视为“奸臣”
那么,为什么许敬宗会被列为“第一奸臣”呢?实际上,欧阳修将他列为首位,主要是因为许敬宗出生较早,经历了隋唐交替时期,成为唐初的重要人物。
许敬宗的父亲曾是隋朝的礼部侍郎,在隋朝末年被杀害后,年轻的许敬宗加入了瓦岗军,但并未得到李密的重用。后来,他投奔唐朝,参与了多次战斗,特别是在虎牢关之战中,他多次向李世民献计,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帮助唐朝取得了胜利,因此许敬宗逐渐得到李世民的赏识。
许敬宗不仅学识渊博,还长期负责编纂国史。他的政治生涯也曾有过低谷,贞观四年,他因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偷笑被李世民贬为洪州司马。七年后,李世民去世,唐高宗即位,许敬宗再次被重用,担任了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治。随着李世民的去世,许敬宗官运亨通,最终成为中书令,等同于宰相。
然而,许敬宗真正声名显赫的时刻,是在唐高宗决定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新的皇后时。在这一事件中,许敬宗站出来力挺唐高宗的决定,并说出了一句极具政治智慧的话:“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他认为,如果农民可以随意更换妻子,天子更换皇后也是理所当然,其他人无权干涉。
唐高宗听后大为赞赏,果断废除王皇后,许敬宗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升迁,成为了宰相,最终享年81岁,唐高宗亲自为他举哀,并将他葬于昭陵。
三、许敬宗的“恶谥”与“奸臣”名声
许敬宗去世后,朝廷依照惯例为他定谥号。唐高宗把这一任务交给了袁思古。经过深思熟虑,袁思古给许敬宗的谥号定为“谬”,意为荒唐。许敬宗的家人对此极为愤怒,认为父亲一生为国尽忠,怎么会得到如此恶劣的谥号?许敬宗的孙子立即向袁思古请愿,袁思古解释道,许敬宗虽然才学出众,但有三宗大罪:一是将长子流放到荒地,二是将女儿嫁给蛮人,三是生活奢靡无度。基于这些原因,他认为许敬宗应得“谬”字。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另一个太常博士王福畴和戴至德等人也支持袁思古的观点。戴至德更是举例说,历史上很多忠臣名将,虽然忠孝显赫,但也因生活奢靡而被谥为“谬”。最终,许敬宗的谥号依旧是“谬”,这个恶名让他的“奸臣”名声流传百世。
四、许敬宗的冤屈
然而,许敬宗的三宗罪,真的是那么“罪大恶极”吗?我们逐一分析:
首先,许敬宗流放儿子的事情。许敬宗的长子许昂与继室母亲私通,许敬宗得知后,感到天理难容,于是请求将其流放岭外。从这一点来看,许敬宗没有错,他的行为完全出于父亲对子女的责任感。
其次,许敬宗将女儿嫁给南蛮领袖冯盎的儿子并收取高额聘礼。以当时的背景来看,这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冯盎是唐初重要的地方人物,他的家族背景使得这门婚事门当户对。即使许敬宗收取了巨额聘礼,也不应因此被责备。
最后,许敬宗的奢靡生活。古代许多大臣都有类似的生活作风,萧何、郭子仪等人都拥有众多妻妾,享受奢华生活,但他们并未因此受到谴责。因此,许敬宗的奢靡生活也并非足以成为他“奸臣”的直接证据。
五、许敬宗被视为奸臣的真正原因
尽管许敬宗在世时曾有一段时间显赫一时,但他被列入《佞臣传》并非单纯因为他的个人行为,而是与他在“废王立武”事件中的立场密切相关。许敬宗支持武则天当皇后,这与当时“武周”政权的不合法性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他被认为是“武党”的一员,成了支持武则天篡位的帮凶。
然而,许敬宗的支持武则天,更多是出于政治投机。他通过支持唐高宗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而他并未预见到武则天会日后篡位。因此,称许敬宗为“奸臣”显得过于牵强。
总的来说,许敬宗虽曾因支持废王立武而被看作是奸臣,但从他的个人行为来看,他并不应负有如此大的责任。因此,许敬宗可以说是一个被误解的冤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