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魏国三路大军对蜀汉发起了进攻。其中,邓艾带着一支小军队,选择了通过阴平小路进行偷渡。当地的守将马邈选择投降,接着邓艾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的军队,成功逼近成都。
魏军的突然进攻让后主刘禅非常恐慌,他六神无主,手足无措。面对眼前的困境,群臣也没有合适的应对办法。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最终决定放弃抵抗,向邓艾投降。
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从剑阁撤军,率领部队投降钟会,放弃了抵抗。姜维收到刘禅命令后,感到非常震惊,愤怒之情涌上心头,他带领士兵纷纷拔刀砍石,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国志 姜维传》中记载了这一幕:“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而《三国志 钟会传》中也提到:“艾进军向成都,刘禅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於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可以看出,姜维和他的部队对刘禅的投降非常不满。
这时,姜维曾在剑阁成功抵挡了钟会的十几万大军,钟会一度面临撤退的局面。《三国志 姜维传》提到:“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然而,刘禅却在成都不战而降,这让姜维和他的部队感到无比愤怒。
如果刘禅能够再坚持一下,等姜维派兵回援与成都守军合力,或许能够对邓艾的部队造成致命打击。毕竟,成都城内当时还有三万多守军,而姜维手中的四五万大军也是蜀汉的主力。如果姜维留下三万人防守成都,再派两万兵力迅速支援成都,局势或许会有所逆转。
当时,蜀汉的整体兵力大约只有十万左右,姜维掌握着四五万兵力,成都有三万守军,这样的配置完全有可能打败敌人。然而,刘禅在不经一战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放弃了蜀汉仅存的家底,令人感到极为遗憾。
回想当初,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了建立蜀汉帝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最终,这一切都被刘禅的一纸投降宣告结束,令人不禁为之叹息。
如果刘禅下令姜维带兵投降钟会,而姜维拒绝投降并坚持抵抗,蜀汉的命运会如何呢?是否能够保住蜀汉的希望之火?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点。首先,蜀汉皇帝刘禅已投降,国家已经实际灭亡。即使姜维不投降,局势依然无法改变,毕竟皇帝投降了,军队再战也没有意义,士兵们为谁而战呢?
其次,姜维手中的四五万大军失去了成都这个大本营。蜀汉的将士和家眷都在成都,再战时军心涣散,姜维可能成为“光杆司令”,很难再保持部队的凝聚力。就像当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因家眷在荆州大营,导致军心动摇,最终兵败如山倒。
最后,即便姜维决心血战到底,但没有成都这个大本营,后勤和粮草的供应也成为一个大问题。刘禅投降后,成都失守,姜维没有了物资保障,他的军队最多能坚持半年或一年,最终必然会因缺乏粮草而失败。
即使姜维选择游击战术,最后也无法挽回局势,因为蜀汉的整体形势已经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