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曾提出,尽管李建成和李元吉是顽愚之人,既然他们被李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历史记载,很可能被后人渲染过。这也反映了一个常见的观点:史书是由后人编写的,因此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例如唐朝时期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虽然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盛世,奠定了大唐的强盛,但他兄弟之争、篡位杀兄的事实,却是不可忽视的历史真相。
公元626年6月29日,长期的储位之争达到高潮。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准备借突厥入侵之名,诛杀自己后,决定提前行动。李世民动用了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安排好了所有行动。7月2日,他带领一批幕僚入宫,提前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毫不知情,照常骑马前往宫中。当他们接近临湖殿时,发现了不对劲,但已经无法逃脱。李世民举弓直接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随即李元吉在武德殿前被尉迟恭处决。此后,李世民大摇大摆地去见李渊,并将自己杀害两个兄弟的事实告诉了他。李渊心知肚明,李世民显然是有意图争取皇位,于是同意了禅位。两个月后,李世民正式登基,成为唐太宗。
尽管这场政变的历史记载并不详细,且其中充满疑点,比如太子李建成怎么会让计划泄露?李世民又是如何动用禁卫军进行这场行动的?尽管李世民常年征战,手握兵权,但他毕竟还有个当皇帝的父亲,为什么敢这么大胆地夺位呢?
北宋的史学家曾认为,“玄武门之变”有伤风化,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是在兄弟之间发生的悲剧,因此,关于他们的事迹大多被后人渲染。而一些史料中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有些贪酒好色、性格散漫,但并非完全无能,否则李渊也不会立李建成为太子。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阅读过房玄龄编写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其中对玄武门事件的记载非常简略,要求“删去浮词,直述其事”。房玄龄是李世民当秦王时的幕僚,他肯定站在李世民的一方,因此对事件的描述避免过于详尽。至今,我们只知道李世民射杀了李建成,却不清楚李建成如何反抗,李世民又是如何平定的。
然而,近代的考古发现揭开了一些真相。甘肃省出土了一块墓碑,刻有“常何墓碑”四字。那么,常何是谁呢?常何是唐初的一位将领,曾参加过瓦岗起义,后归顺大唐,并与李世民、李建成一起征战。公元625年,李渊任命常何为玄武门守卫,官拜中郎将。虽然常何是一名武官,对政治不太熟悉,但在“玄武门之变”时,他却选择支持李世民。他帮助李世民关闭玄武门,阻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援兵前来救援。从某种意义上说,常何是李世民能够除掉太子李建成的关键人物。
那么,为什么常何会站在李世民一方,而不是支持李建成呢?墓碑中提到,李世民为了收买支持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何就收到了“金刀一枚,黄金三十挺”的赏赐,此外还有数十把金刀奖励给禁卫军。正是这些重赏,让禁卫军倒戈相向,最终帮助李世民成功实现了夺位的计划。那么,李建成为何不提前收买禁卫军呢?首先,作为太子,李建成认为禁卫军是自己的人,没想到这些人竟然被李世民策反。李建成疏于管理,忽视了这些潜在的威胁,最终未能成功反击。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在臣服与历练方面欠缺,性格也过于懒散、贪图享乐,这使得他错失了成为明君的机会。
这场历史悲剧,不仅改变了唐朝的皇位继承,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