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本身就是一场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两国国力的差距巨大,而这种差距是任何指挥官都无法弥补的。无论换谁来指挥,赵国最终都难逃败局。赵括虽然看似指挥无能,但他在战国晚期的军事素养依旧能排在一流,将其与四大名将相比,虽然不如他们,却也不至于逊色太多。
1. 赵国临时换将的问题,并非只是反间计那么简单。赵王急于速战,因为赵军面临粮草短缺问题,廉颇又拒绝出战。虽然长平离邯郸很近,但中间隔着崎岖的太行山脉,且长平不是赵国的领土,补给困难可想而知。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拥有汉中、巴蜀等重要地区,赵国的资源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2. 赵括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正如前文所述,赵括出城迎战是赵王的命令,他接过将印并非个人选择。赵军五十万人被白起围困,秦王动员全国上下力保白起,以便彻底消灭赵军。赵军在长达四十多天的围困中,食物和水源断绝,后援没有到达,赵括在压力下组织突围,但最终中箭身亡,赵军投降。如果赵括真如人们所说完全没有指挥能力,那么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能维持部队的秩序、不发生大规模叛乱,一直撑到他死去,难道不表明他有着不凡的领导力吗?一个多月的围困后,他依旧能组织起突围,直到最后一刻,才因为赵括的牺牲而导致军队投降。像这样一位指挥官,在战国时期能找到几个呢?
3. 从战役影响来看,白起虽然最终获得胜利,但他自己评价长平之战为“惨胜”。如果没有秦王全国动员,指挥数十万兵力围困赵军,赵国的几十万兵力未必会轻易被消灭。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损失严重,国力大伤,然而秦国也因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的几年里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战役,这证明了即便是当时最强的秦国,也因长平之战而深感疲惫。没有巴蜀、汉中的资源支持,秦国根本无法长时间进行这种消耗战。
赵括实际上被低估了,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而是具备了相当不错的军事素养。在长平之战前,赵王确实曾考虑过是否任命赵括或者继续使用廉颇。廉颇被替换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继续让廉颇防守下去,赵国的国家将很难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的供养。所谓的“反间计”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赵括虽然年轻,但他有不少光环在身: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曾是为数不多能打败秦军的将领之一;赵括熟读兵法,理论非常强大;作为新一代的军事领袖,深得赵王的赏识。尽管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对他提出过质疑,但赵王和其他大臣依然给予了他很大的信任。
秦军的策略也值得注意,白起通过暗中换将、诱敌深入等手段,逐步设下陷阱,让赵军陷入困境。而赵括的失误——轻敌、冒进,最终导致了赵军的失败——这种错误并非独属于他。在古代战争中,指挥官面对敌方的诈败、撤退往往难以立即判断,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将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考虑到赵括当时的任务是快速结束战争,而赵军在被围困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放弃,反而坚持到了最后,这本身就表明赵括的指挥能力。
总结来说,赵括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傻子。长平之战的失败固然是个惨痛的教训,但这一战中的诸多细节表明,赵括拥有相当不俗的军事才能,虽然他面对的是一支更强大的对手,而这种复杂的战争背景和深刻的内外因素,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如果赵括有更多的实战经验,或许会得到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