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潘璋是东吴阵营中的一名“配角”,几乎没有什么戏份,几次出场也都没能取得胜利,最终被关兴斩杀。然而,这部小说毕竟是文学创作,历史上的潘璋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他不仅在“江东十二虎臣”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曾擒获关羽,击败刘备,甚至在与曹魏的大军作战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那么,潘璋的真实历史到底有多传奇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初入江东
潘璋字文珪,出生在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汉末年,战乱四起,许多人逃离家乡,潘璋也不例外。建安元年(196年),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长,潘璋便投奔了孙权麾下。潘璋性格豪放,嗜酒成性,经常赊酒喝,每当债主上门讨债,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富贵后再还”。虽然潘璋这样的人品在古代或许不算好,但孙权却很喜欢他,甚至派他去招募军队。潘璋成功招募了百余人,被任命为将领,并在征讨山贼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别部司马”。随后,他负责吴郡的治安工作,成功铲除了一批盗贼,声名鹊起,不久后升任豫章西安长。在他上任之后,曾多次有敌军来犯,但由于潘璋的治理,盗贼再也没有入境。后来,他兼任建昌县的职务,在短短一个月内成功平定了当地的恶民,并召集了八百余人。
二、战功显赫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潘璋攻打合肥城,结果遭遇了曹魏名将张辽的突袭。在这场战斗中,东吴军队遭遇了惨败,陈武阵亡,宋谦和徐盛也被击败。但在关键时刻,潘璋挺身而出,他亲手斩杀了两名逃兵,带领军队与张辽展开激烈对抗。孙权十分欣赏潘璋的勇气和果敢,战后封他为偏将军,领有百校,驻扎在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决定偷袭荆州,潘璋参与了此次战斗。在成功占领荆州后,孙权命令潘璋与朱然联手切断关羽的退路。潘璋迅速带兵到达临沮,驻扎在夹石,成功捕获了关羽,并且斩杀了他的一些部下。为了表彰潘璋的功绩,孙权将宜都和秭归两县划为固陵郡,任命潘璋为太守,并封为溧阳侯。
三、力挽狂澜
甘宁去世后,孙权将甘宁的部下交给潘璋指挥,尽管潘璋麾下的兵力并不多,仅有几千人,但他作战勇猛,每每都能展现出如万军之勇。在刘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时,潘璋积极参战,在夷陵之战中表现尤为出色,他斩杀了刘备阵中的护军冯习,斩杀敌军无数。之后,他因战功被封为平北将军,任襄阳太守。
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魏主曹丕派出三路大军攻打东吴。当时,魏军大将夏侯尚围困南郡,甚至分三路军队在百里洲上修建浮桥准备渡江进攻。潘璋分析敌情后认为,魏军虽然强大,但江水浅,暂时不宜与其正面交战。于是他率兵在魏军上游五十里处伐木百万束,准备用火攻烧毁魏军的浮桥,魏军得知后被迫撤兵。
孙权称帝后,潘璋被封为后将军。然而,在嘉禾三年(234年),潘璋因病去世,享年约五十岁。
通过以上事迹,我们可以看出,潘璋不仅仅是一个“配角”,他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非常勇猛、智勇双全的将领。在东吴的历史中,他的功绩绝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