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创立者。与其他势力不同,刘备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也不是门阀子弟。尽管他自称汉室后裔,这个身份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让他在建立势力和招募人才时更有理由。尽管刘备起点低,几乎一无所有,但他最终还是成功建立了蜀汉,与魏吴两国三分天下。
要说刘备的能力,他不仅有忠诚的武将支持,还有诸葛亮这样的顶级谋士相助。然而,许多人一直对刘禅印象不佳,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便有诸葛亮辅佐,他依然无法为蜀汉带来太大成就。刘禅被称为“乐不思蜀、亡国之君”,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他真如外界所说的那样无能呢?难道刘备真的看不出自己儿子的能力,才会选择将皇位传给他?
刘禅作为刘备的亲生儿子,刘备一定十分清楚他的能力。有人认为刘禅是个无能的君主,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这是对刘禅的误解。刘备不会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儿子。况且,刘备作为蜀国的君主,眼光自不会低,刘禅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背后是有原因的。
刘备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封、刘禅、刘理和刘永。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最初是刘备投靠刘表时收养的。刘封武艺出众,性格果断,且逐渐变得越来越优秀。刘备对刘封的能力也感到钦佩,但随着刘禅的出生,情况发生了变化。刘备开始担心刘封会威胁到自己亲生儿子的地位,因此对刘封产生了芥蒂。
后来的悲剧是,关羽兵败被围困在麦城,刘封因为私人原因未曾援救,导致关羽最终英勇牺牲。刘备对刘封的失望和怨恨进一步加深。就在此时,刘备手下的将领孟达因害怕被牵连,投靠了曹魏。刘封最终被赐死。
至于刘理和刘永,尽管他们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但他们并非嫡长子,所以也没有继位的资格。在古代,尤其是皇室和大家族中,长幼有序是极其重要的,嫡长子往往注定继承皇位。正因如此,刘备不会放弃刘禅,选择其他儿子继位。
另一个原因是刘备考虑到了蜀国众多部将与刘禅的关系。赵云在长坂坡上拼死护卫刘禅,之后更是立誓忠诚,深感刘禅是蜀国的希望。此外,刘备是老来得子,对于刘禅有着特殊的感情。刘禅在他们心中,代表着蜀汉的未来。
因此,刘禅的地位在蜀汉并非轻易能被动摇的。即使刘备有其他优秀的子嗣,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禅作为继位人。虽然有说法认为刘禅没有才华,但从刘备让他继位来看,刘备肯定认为他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和潜力。
另外,刘禅能够稳坐蜀汉的皇位长达40年,也证明了他至少具备一定的治国能力。虽然诸葛亮辅佐了刘禅12年,但后来的几十年,刘禅依然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即便在诸葛亮去世后,有人曾在刘禅耳边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依然果断下令处决了这个人,显示他能分清是非,明辨忠奸。
至于刘禅的“乐不思蜀”和“贪图享乐”的形象,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是一种自保。若他表达对蜀国的思念,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虽然刘禅与魏吴的继承人相比,似乎没有优势,但从小就接受继承人的培养,普通人难以比拟。
因此,刘禅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不堪。事实上,他是刘备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