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对刘备集团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蜀汉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控制了荆州,攻占了益州,并且开始争夺汉中的地盘,连襄樊都在他们的目标之中。此时的刘备集团,看似从一个一直受困的“非酋”,一下子变成了顺风顺水的“欧皇”,曹操在他们手下屡屡吃亏,孙权对他们也越来越忌惮。
然而,关羽的失败仿佛为蜀汉的衰败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荆州失守,使得蜀汉失去了北上和东扩的跳板,丧失了关键的战略据点。接下来,张飞、刘备等人的接连去世,似乎应验了当初桃园三结义时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的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引发了蜀汉内部的巨大动荡,许多政要因此身心疲惫或早逝,糜芳的兄长糜竺就因为失望而去世,刘备的养子刘封也没有逃过厄运。
关羽的失败
很多人通过《三国演义》把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归结为“大意”,但这其实有失偏颇。事实上,关羽的襄樊之战是蜀汉根据既定战略进行的行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实力,符合诸葛亮当时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计划,绝非关羽一时头脑发热独自做的决定。毕竟,关羽与刘备的关系虽亲近,但他始终是刘备的属下,这种规模的军事行动必须得到刘备的批准。
此外,关羽在荆州的防线安排并不薄弱,傅士仁、糜芳和樊友等人都被派去负责后方保障。如果这些将领能够成功守住荆州,东吴的入侵就会受到阻碍,关羽也不至于遭遇如此凄惨的结局。问题在于关羽的个性有些“骄傲”,过于自信,导致他对人心的复杂性判断失误。孙权的吕蒙就利用了关羽的这一点,故意虚张声势,让关羽产生轻敌的心理,并趁机袭击荆州要地。
最终,关羽回援时已为时过晚,东吴的进攻已如火如荼。关羽被迫陷入两难境地,进退维谷,最后在败走麦城的途中惨遭截杀。
关羽之死后的影响
关羽的死,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刘备一直将关羽视作生死与共的“兄弟”,失去他后,蜀汉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愤怒和痛苦让刘备决定向东吴复仇,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但遗憾的是,刘备最终战败,且因为愤怒过度,最终病倒去世,终年63岁。
讽刺的是,刘备生前一直视曹操为最大敌人,但三兄弟最终都未死在曹操手下,却相继死于和自己曾是盟友的孙权手中,这令刘备不禁感叹命运的捉弄。
刘封的背叛与死亡
在关羽孤军奋战时,蜀汉主力还在和曹操争夺汉中,四川盆地的地理封闭性让他们无法及时支援关羽。然而,刘备确实派遣了养子刘封和孟达,从汉中和荆州两路进军上庸,意图支援关羽。上庸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占领上庸意味着可以威胁到汉中、荆州等重要地区。
然而,刘封和孟达因地理上的根基不稳,屡次推迟支援。至于他们为何不援,史料未给出明确答案,但这一拖延无疑加剧了关羽的困境。关羽最终死于东吴的袭击,而刘封和孟达则成为了“见死不救”的罪人。
刘封的命运
刘封的死并非单纯因没有援助关羽。虽然刘备不满刘封在关键时刻未能伸出援手,但刘封并非第一责任人。问题的根源在于刘封的特殊身份——刘备的养子。在刘备有了亲生儿子刘禅后,刘封的地位变得尴尬,作为养子,他的继承权存在威胁。即使刘封有武力,能力出众,但对刘禅的威胁依旧存在。
当时的蜀汉高层,包括诸葛亮,都认为刘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乱源”。因此,刘备最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解决这个隐患,尽管这样做伤感情,但作为一国之君,理性和感性往往难以并行,刘备做出了“为了蜀汉未来”的决定。
结语
据说,刘备在杀死刘封后痛哭流涕。或许,这其中确有一些真情流露,但作为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君主,刘备深知,感情和理性在国家治理面前是无法共存的。刘封最终的命运也成为了蜀汉悲剧的缩影,尽管他并不是关羽死亡的直接责任人,但他确实为蜀汉的衰败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