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视为巍峨丰碑。然而,近年来有人提出嬴政“躺赢”的说法,认为他只是站在秦国先王的基础上轻松摘取了统一成果。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仔细梳理历史,看看嬴政的真正功绩。
很多人认为,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又穷又弱,常被六国轻视,甚至差点被瓜分。但事实上,秦国自立国之初就展现出不俗实力。秦穆公时期,秦国曾跻身春秋五霸之列,一度击败中原大国晋国。即便到了春秋晚期,秦国在晋楚争霸的复杂格局下,依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弭兵之会”更体现了秦国的实力。当时宋国为减轻小国战乱,召集包括晋、楚在内的各国会盟,规定晋楚为霸主,中原诸国需向两国纳贡,但齐国与秦国可不受此约束。这显示秦国的实力仅次于晋楚,与齐国相当,远非其他国家可比。秦国被轻视,更多是因为内乱——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在位时,四代混乱削弱了战斗力。秦献公结束内乱后,秦国迅速恢复实力。石门之战中,秦军斩杀魏军六万,令周天子称赞,六国也不再轻视秦国。这说明秦国本就具备强大基础,商鞅变法只是锦上添花。
商鞅变法固然重要,但并非孤立现象。各国当时都有改革,商鞅变法借鉴了李悝、吴起的成果。其独特之处在于,把秦国打造成军国主义国家:百姓要么种地,要么从军,极大提升民力利用率。秦人天生彪悍,极适合这种制度,而中原国家受华夏文化影响,自由散漫,不易推行类似改革。这使秦国在同等人口下,战斗力远超六国。
即便如此,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也非无敌。面对六国联手,秦国仍需耗时百余年才能完成统一。六国利用合纵策略牵制秦国,使统一进程并非轻而易举。
传统观点认为,秦惠文王时期张仪的连横、秦昭襄王时期范雎的远交近攻,为统一铺路。但实际情况复杂:连横合纵双方互有胜负,范雎策略操作中,魏国跳反导致秦军损失东方领土,仅保河东地区。六国并非愚蠢,秦国也并非轻松掌控。
嬴政登场后,局势发生改变。他巧妙搅动六国关系:先帮赵攻燕,再帮魏攻楚,拆解合纵联盟;采纳尉缭建议,向六国广布间谍网,使高级人物通风报信。凭借精心谋划,嬴政迈出了统一步伐。
统一六国过程充满挑战。灭韩轻松,但灭赵遇到名将李牧顽强抵抗,嬴政通过间谍买通郭开,除掉李牧才成功;灭魏时,他事先挑拨魏攻楚,使魏国空虚;灭楚因用将失误导致失败,但调整后重用王翦,最终成功;灭燕和灭齐则相对顺利。嬴政以卓越战略和果断决策完成六国统一,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奠定坚实基础。
嬴政并非“躺赢”。他虽继承了先王基础,但在面对六国合纵困局时,凭非凡谋略与坚定决心,成功破局,实现统一伟业。他的功绩不可抹杀,评价历史人物应避免片面和简化,以更全面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