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建立是由宗室力量打下的基础。在清朝初期,有一群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宗室王爷,他们因在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王爵。这些“铁帽子王”包括八位在清朝建立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宗室王爷。然而,由于长期征战和天花的影响,清朝初期的宗室逐渐减少。即使如此,继承父业的“铁二代”们仍然有许多继续打拼,他们能否继承父辈的荣光,成为又一代赫赫战功的英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礼亲王代善的儿子们在这批“铁二代”中最为出色。代善的长子岳讬,自幼便随父亲参与战斗,并且深得皇太极的器重。岳讬在支持皇太极上位时立下了功劳,皇太极称帝后,岳讬被封为成亲王。然而,由于代善的权力过于显赫,皇太极曾对岳讬进行打压,甚至一度削去其亲王之位。尽管如此,岳讬依然被任命出征,屡次战功显赫,直到他因天花去世,皇太极追悔莫及,并追封他为“克勤郡王”,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岳讬的弟弟萨哈廉同样不容小觑,虽以文化素养为人称道,但在战场上同样也表现出色。皇太极对于萨哈廉极为依赖,虽未给予他亲王封号,但在萨哈廉去世后,追封他为“颖亲王”。萨哈廉的儿子勒克德浑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顺承郡王,但凭借父子共同的功劳,最终成为了铁帽子王之一。
除了代善的儿子,其他如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后代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一。多铎的儿子们虽然有机会出征,但都未能取得突出成绩。特别是多铎的长子多尼,年仅23岁便因健康原因去世,未能展示出父亲的英雄气概。多铎的次子董额在康熙时期也曾出征,但因战绩平平,最终不得不依赖父辈的声望。济尔哈朗的儿子济度虽然有过一些战功,但自父亲去世后便未再上战场,继承亲王爵位后也无特别表现。
此外,一些“铁二代”则选择过上“躺平”的生活,未曾上过战场。比如肃亲王豪格的儿子富绶,他虽然聪明机智,深受顺治皇帝宠爱,但终其一生未曾参与战争。承泽亲王硕塞的儿子博果铎,也在京城享乐,沉迷于绘画,远离了战场。
尽管这些“铁二代”们的表现并未完全继承父辈的辉煌,但有一些仍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履行自己的责任。总体来说,虽然不能说所有“铁二代”都能继承父亲的辉煌,但他们至少没有辜负家族的荣誉,能够稳妥地维持着自己在朝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