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管制,并同步更新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对等方式回应美国关税战。 这一系列措施直接针对美国军工和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软肋,引发外媒高度关注,认为中方正在将贸易博弈的规则“武器化”。
美国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税率在短期内从34%一路飙升至125%,覆盖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 作为回应,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税率同步调整至125%。 上海海关数据显示,新规实施首日,美国进口货物申报量骤降67%,特斯拉等企业被迫紧急调整供应链,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
中国商务部在发布关税反制措施的同时,连续出台6项战略物资出口管制公告,重点瞄准稀土领域。 其中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规定,要求所有涉及中国稀土技术的境外产品出口必须经过审批。
这一措施直接卡住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因为全球70%的稀土产量和90%的精炼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美国F-35战机每架需消耗830斤稀土材料,导弹制导系统、雷达装置等超过1000种武器系统依赖稀土元素。 中国管制措施生效后,美国军工企业面临零部件断供风险,正在研发的F-47六代战机项目被迫暂停。 美国稀土概念股尼奥科公司股价下跌8.1%,MP材料公司跌幅达10.1%。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稀土是EUV光刻机6纳米级等离子激光体的关键材料,管制措施导致美国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受限。 彭博社分析指出,中方新规特别强调要审查含中国稀土的芯片,这是直接针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精准打击。
中国此次反制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类似美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的溯源管控逻辑。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中方要求第三方出口含中国技术的稀土产品必须经审批,相当于给全球稀土产业链安装了“中国锁”。 这种以美方惯用规则回击美方的做法,被外媒视为系统性对等反制。
同步更新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将10余家美国企业列入管控范围,涉及参与对台军售及违规技术出口的实体。 这是中方首次将“不可靠实体清单”与关税战、出口管制结合使用,形成多维度打击体系。
市场反应迅速显现,中国稀土板块股价集体走强,而美国航空、电动汽车等行业陷入焦虑。 美国企业通常仅维持少量稀土库存,管制措施导致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部分工厂面临停产。
美国试图通过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寻求稀土替代供应,但这些国家缺乏精炼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五角大楼虽批准5.49亿美元经费推动稀土产业链“去风险化”,但因技术断层和环保成本问题,短期难以突破中国建立的“资源-技术”双壁垒。
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的经贸会谈中,双方同意建立磋商机制并暂停部分关税。 美方承诺取消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暂停等比例反制措施,但保留10%的关税作为谈判筹码。 这一进展被视为双方在激烈博弈后寻求平衡的临时休战。
外媒注意到,中方选择在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僵局停摆时出手反制,放大政策效果。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指出,稀土管控可能动摇美国军事和技术主导权,而中国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形成的优势难以被快速复制。
中国稀土技术的领先地位源于徐光宪院士开发的串级萃取工艺,使稀土纯度达到99.99%。 配合产业整合形成的完整生态链,中国已构建从采矿、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全体系优势。 商务部公告中“未经许可不得为境外稀土活动提供支持”的条款,彻底封死了西方绕过管制的可能性。
这场贸易博弈已从传统关税战升级为战略资源控制权争夺。 中方通过法律武器化、非对称打击和规则重塑三重突破,将美国长期使用的战术转化为反制工具。
世界贸易组织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前景严重恶化,而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的立场赢得国际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