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名著《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提及曹操,说他是应劫而生的恶人。民国文豪鲁迅先生则言"他至少是个英雄",伟人在一次谈话中亦指正: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由此看来,魏太祖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一代枭雄,有肯定他的,也有极不看好的,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那,枭雄曹操到底是正还是邪?笔者不揣疏漏也抛砖引玉,试析试析"建安三曹"之一的魏太祖曹操是怎样的一代枭雄?
话说公元155年,小名阿瞒的公子哥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毫州,他的父亲曹嵩是汉顺帝身边宠信的宦官曹腾的养子。
显赫的曹腾后来又因拥立汉桓帝而加位特进,封费亭侯。入嗣曹腾的养子曹嵩随之扶摇直上,官拜司隶校尉,在汉灵帝时期还管至三公之一的太尉。
曹操的家庭背景就这样位高权重,也是富甲一方的权宦世家。只不过,黄巾起义后,太尉曹嵩因征剿不力被罢免,在曹操33岁时举家迁回老家谯县,显赫的家世逐渐日落西山。
自幼喜欢飞鹰走狗的曹操,不可避免受到潜移默化的薰陶与影响。一方面是纨绔子弟,不修品行放荡不羁。一方面又顺时应变,既博览群书,又爱好习武,尤喜研读兵书战策,对《孙子兵法》爱不释手,还认真注释。
天资聪颖判如两人的曹操就这样集矛盾于一体中成长为敢于秉公办事的文武全才,他19岁举孝廉,不久任职洛阳北部尉,这是他兢兢业业特别在意的第一份工作。
就因不留情面,依律处死汉灵帝宠信宦官蹇硕的叔父而被明升暗降为顿丘县令。
那时铁面无私的曹操,直言敢谏,立志报国,不愿同为非作歹之徒同流合污,仕途之路哪会顺风顺水?自然坎坷多艰。
公元178年,23岁的曹操便受堂妹夫宋奇被中常侍王甫诛杀一案的无端牵连,县令一职被免,回老家闲居两年后才复出,征召为并非要职的议郎。
那时的东汉王朝早已腐败不堪,根本没有清正廉洁的忠良之士用武之地,为官正直的曹操尽管履职尽责,无奈人微言轻,即便犯言进谏,也无济于事,昏君汉灵帝哪会采纳曹操小小议郎振兴帝业救梨民于水火的宝贵建议?
汉灵帝执掌的东汉王朝,也就在日落西山中逐渐加剧了没落的进程。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起义。
临危受命的曹操旋及转任骑都尉,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将领合军阻挡,赢得长社之战的胜利后,曹操调任济南国相,他上任大力整饬不良风气,济南一时清平。
曹操善于治军还善于安民的名声由此传开,汉灵帝遂又调任曹操任东郡太守,领议郎谏官之职,为重振朝堂献言献策。
但极度黑暗的东汉末年,已然腐朽不堪,不肯迎合权贵的议郎曹操在天下纷乱早成定局的形势下,只得托病隐退,再次重返老家表面不问时事中坚持习武练书,开始韬光养晦静观其变起来。
到公元188年,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在众叛亲离中形势更加骚乱更加恶化,没辙的汉灵帝为了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竭力设置西园八校尉护卫皇室安危,以求自保。
能文能武的曹操,又因不凡的家世背景,得任八校尉之的典军校尉。谁知,仅一年时间,汉灵帝驾崩,年幼的太子刘辩虽荣登大宝称汉少帝,朝政大权却完全由何太后临朝称制。
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专断于朝堂,愚蠢征召把守边关的西凉军阀董卓返京,意欲一举诛杀何太后不愿动手的张让、赵忠等受宠的十常侍。
消息灵通的十常侍得知内情后,当即先下手为强谋杀了何进,早有野心的并州牧董卓进京后顺手牵羊诛杀宦官,还废汉少帝,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傀儡皇帝,从而乾坤独断,开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暴政。
典军校尉曹操哪愿意接受草莽董卓的乱政?即挂冠而去逃到陈留投奔他的发小张邈,由此"散家财,合义兵",与各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手合围,以期迅速拿下失去道义的反叛之师。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曹操陈留起兵,也算得上不堪强权秉持公心敢于振臂一呼的英雄义举。
自那以后,豪情壮志的曹操雄姿英发地开启了他理想主义者的征战岁月。遗憾的是,十八路诸侯组成的讨伐联军,看似威震天下,却派系林立,还没有剿灭董卓势力,却溃不成军各自打了起来。
势力较弱的曹操见共襄大事的伟业遥遥无期,又遇上发小张邈背信弃义,与吕布联手进攻他的根据地衮州,徐州牧陶谦的部下还杀害了他的老爹和弟弟曹德,愤怒之下,便不再光明磊落,变得多疑阴狠起来。
文武全才曹操由此愤世嫉俗,转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道路,在夏侯惇、曹仁、荀彧、荀攸等文臣武将忠心耿耿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的曹操一路高歌猛进,不仅收编青州的黄巾军得以壮大实力,还震慑寰宇,陆续打败陶谦、吕布、袁术、李傕等诸侯,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还取得官渡之战这一以弱胜强的关键胜利。
曹操由此彻杀不可一世的袁绍,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又得郭嘉、贾诩、程昱、张郃、徐晃、典韦等无数能臣虎将的辅助,便在不断的征战沙场中乘势而上,一统北方,有了逐鹿中原掌控天下局势的雄厚资本。
谁知?尘埃没有落定之前,一切变数都有可能。占据江东的孙权与得到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一联合,竟然也以少胜多,在有名的赤壁大战中打败了雄心勃勃的曹操,他统率的八十万大军在一把大火中死伤惨重,狼狈而归。
严重受挫的曹操所幸得到义薄云天的名将关羽让开华容道才得以生还,自此元气大伤的曹操统一天下的大业宣告按下暂停键,四分五裂的东汉末年无奈进入各自为政的三国鼎立时代。
一直为梦想不懈努力的曹操终究无力回天,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曹魏实现横扫六合的千秋霸业。
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在洛阳病逝,告别了自己波澜壮阔云卷云舒的短暂人生。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魏王之位,不久代汉称帝,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被追封为魏太祖的曹操,因此也成为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
纵观曹操在乱世当中的所做所为,一方面确实是了不起的军事天才,杰出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从年少轻狂的公子哥,成长为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枭雄,尽管没有实现一统山河的理想抱负,却也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其智慧、才能和勇气都让后世感叹。
他从政时期不畏权势,井井有条的地方治理,坚持为老百姓做实事,坚持秉公执法,打击嚣张的黑恶势力,即便出任没有实权的议郎,也依照不畏权贵,敢于为公正正义发声……
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残酷形势下,凭着自己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为其子完成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都是枭雄曹操难能可贵之处,可圈可点!
还值得赞叹的是,豪迈豁达的曹操在从政治军的倥偬岁月中,还气势磅礴的开创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建安文学,他以民生疾苦和战争为主题,写下《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度关山》、《短歌行》、《苦寒行》等古直悲凉的传世佳作,成就了情质相符的建安风骨。
曹操在书法上的成就也很高,所写的《大飨碑》、《贺捷表》等代表作,体现了"尤工章草,雄逸绝伦"的书法风格。
称一代枭雄曹操是了不起的文学家,才华横溢的诗人,不乏建树的书法家,也名符其实。
但曹操之所以受到不少骂名,其实与他的人生经历与理想发生转化的过程息息相关。
儿时的曹操是官二代出身,表现得放浪形骸,并没有明确的志向,亲历天下纷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后,本想在仕途之路上有所作为,能力挽狂澜振救天下苍生,被腐朽的现实击碎士大夫一样的理想信念后,野心勃勃,渴望结束破碎的局面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
就在这样起起伏伏的心路历程中,文武双全的曹操展示了雄才大略,只是功亏一篑,在欲速则不达中英雄迟暮,雄心壮志被无情的现实争斗冲撞得无以言表支离破碎罢了。
他走极端的"宁可我负天下,天下不可负我",他霸气侧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怒杀名士杨修处死"东汉三神医"之一的华佗,他假意梦中砍死为之服务的近侍,他将三个女儿一同嫁给汉献帝的私心……
这些固执偏颇有失人心的言行,兼之《三国演义》刻意对他的丑化,单方面使得一代枭雄曹操脸谱化,成了生性多疑阴险狡诈的大反派。
客观而言,似乎名声不太好的曹操其实是正远大于邪的一代枭雄,他在动荡的东汉末年,有了开创曹魏政权的资本后,仍继续维持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对人才(如关羽这样的名将)的爱惜与渴求,在入仕与刀兵相向的戎马生涯中还不忘文学,在老当益壮中表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想抱负。
这些都是卓尔不群的不凡之举,值得感佩与讴歌。
可以如是说,一代枭雄曹操当得起靠谱的好人也无愧于英雄之称,说他是应劫而生的恶人,显然太主观片面了。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