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州战役之后,国军总结了“东进兵团”援锦失败的原因,特别是为什么他们在塔山止步不前。总结中提到,虽然正面进攻没有成功,国军其实已经找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突破战术,但最终未能实施。那为何如此呢?
一、两天进攻无果
这场“完美的突破战术”由国军54军的军长阙汉骞提出。阙汉骞与东野的首长同是黄埔军校四期的步兵科毕业生,且是同班同学。抗战胜利前,他晋升为54军军长,战后驻守山东。1948年初,他带领54军进入东北,驻扎在葫芦岛。
锦州战役爆发时,蒋中正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成立“东进兵团”来救援锦州,并任命侯镜如为指挥官。不过,由于侯镜如需要前往华北调兵,临时指挥任务交给了阙汉骞。阙汉骞虽然只是一个军长,但他在国军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原因之一是他深知蒋中正的喜好。蒋中正特别钟爱“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句话,阙汉骞巧妙地将其挂在了军部,蒋看到后非常满意,甚至亲自合影,并将指挥权交给了他。
阙汉骞的干劲十足,他决心亲自指挥,展开攻势。原计划是等待侯镜如带领华北增援和海军舰队的支援,再发起进攻。然而,阙汉骞认为时间不等人,决定提前行动。再加上他认为塔山防线易于攻破,便果断发起了进攻。
塔山防线地形平坦,几乎没有天然屏障,东野的防线正在修建之中,阙汉骞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进攻时机。1948年10月10日凌晨,阙汉骞率先发起了进攻,派出3个营对塔山东侧的打鱼山和高家滩阵地发起突袭,随后用重炮猛轰塔山阵地。炮火强烈,东野四纵的阵地被摧毁,交通壕和掩体全被炸塌。
经过大规模的炮击,阙汉骞认为会迅速突破防线,然而,战斗打了整整一天,付出了1100多人伤亡,塔山依然未能突破。第二天,他更加焦急,继续加大轰炸,并增加兵力,甚至一度突破塔山村。可即便如此,东野四纵依旧坚守,阻击了国军的进攻。
二、提出新战术
当侯镜如终于赶到并与督战官罗奇一同抵达时,阙汉骞的心情沉重。经过两天的失败,阙汉骞并不服气,立即提出了一个新战术。他认为,既然正面进攻无望,不如改变策略,绕过塔山防线,尝试从侧面进攻。
他的思路是,国军“东进兵团”应集中主力,向白台山以西进发。根据情报,那一带地形较为开阔,东野防线薄弱,突破的难度较小。一旦突破成功,便能绕过塔山防线,直取锦州。锦州距离塔山仅30里,如果成功进入锦州,就可以与守军联手,形成前后夹击,迫使东野撤退。
这个方案看似可行,且从战局角度分析,绕过塔山确实是一个更加高效的战术。然而,这个战术的成功依赖于一个关键因素——白台山以西的地形。
三、为什么放弃了这个方案?
阙汉骞的计划之所以最终未能实施,主要是因为对地形的估计过于乐观。虽然白台山以西的区域看似开阔,但实际上那一带山区连绵,部队要快速行军非常困难。东野虽然没有在该区域布置大量防线,但他们的防守重点集中在塔山一带,这也是一个周密的战略安排。
更重要的是,罗奇作为督战官,坚持认为国军95师战力强悍,认为可以通过正面突破取得胜利。罗奇的自信心和急于抢功的心态,让他在军事决策中占了上风。最终,国军决定暂停两天,休整后继续正面攻击塔山,而没有采纳阙汉骞的迂回方案。
然而,罗奇的决定最终证明是错误的。95师虽然号称强悍,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遭遇了东野四纵的顽强抵抗,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就是国军“东进兵团”未能成功援锦的原因之一:虽然阙汉骞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突破战术,但由于地形、战术上的失误和指挥层的分歧,最终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