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被忽略的“仁慈”
提到大秦,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
是秦始皇一扫六合的虎狼之师?是“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还是兵马俑坑里那沉默而威严的千古一帝?
我们习惯了秦的“硬核”与“冷血”。但今天,我要带你窥见一段被刻意尘封的“柔软”。
这是一次险些让秦国崩溃的内部地震,一个充满了鲜血、争议与巨大勇气的决定。它的发起者,不是商鞅,不是秦始皇,而是一个我们相对陌生的名字——秦献公。
而他做的这件事,看似“仁慈”,实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豪赌。
01 地狱景象:史书里那些不忍卒读的字句
在揭开这场巨变之前,我们必须先回到那个血腥而蒙昧的现场。
“夏,四月甲寅,薨。子出于自秦逃归。秦人杀其君怀公……从死六十六人。”
“武公卒,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列。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史记·秦本纪》
看到了吗?“从死”。这两个字轻描淡写,背后却是活生生的人被推进坟墓,在黑暗与窒息中结束生命。
从秦武公开始,人殉在秦国成为定制。到了那位赫赫有名的秦穆公,更是将规模推至顶峰——177人!其中包括了子车氏三位被全国人民爱戴的贤臣。当时的秦国民众,悲伤地唱起了《黄鸟》诗,字字泣血。
这不仅仅是残忍,更是对国家根基的自毁长城。 你想,最能打仗的将领、最富智慧的谋臣、最灵巧的工匠,随时可能因为君主的死亡而被物理消灭。这对一个渴望强大的国家来说,是何等巨大的内耗?
问题来了:如此明显阻碍国家发展的陋习,为何能延续三百多年?为何无人敢动?
(付费解锁:下文将揭示人殉制度背后盘根错节的三大权力根基,以及为何历代秦王明知其弊,却不敢轻易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