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帝王,24岁便早早去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与康熙、乾隆这类长寿的帝王相比,顺治的去世显得尤为突然,他为什么没有像父亲和祖父那样长寿?背后是否有不可言说的隐情?
1643年秋天,盛京的皇宫内气氛异常紧张。皇太极突然去世,临终时未指定继承人,这导致了八旗旗主之间的激烈争论。支持多尔衮和支持豪格的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就在双方气氛剑拔弩张、几乎要动手时,多尔衮想到了一个应急的解决办法。他提议,让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继位。这一提议一出口,整个议论的声音戛然而止。豪格愣住了,才意识到多尔衮竟然推荐了那个年仅几岁的福临来当皇帝。
此时的福临正在皇宫的花园里与小太监玩泥巴,听到自己被选为皇帝,他立刻放下了泥马,飞快地跑开了。多尔衮见状,当然不允许他再乱玩,第二天就让人给福临穿上了龙袍。因为时间过于仓促,龙袍还没做完,福临穿的还是旧的龙袍,走路时衣服不时被拖在地上,差点被绊倒。即便如此,福临还是坐上了皇位。坐下后,他拉着多尔衮的衣服小声问:“皇父,下面那些人都在看什么?”多尔衮摸着他的小头,说:“他们在看新皇帝啊,以后你就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
但对于福临来说,所谓的“尊贵”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他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在多尔衮的掌控下,几乎成为了一个“提线木偶”。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控了所有实权。他甚至让自己的出行仪仗比皇帝还要奢华,轿子比皇帝的还要华丽。侍卫们喊着“王爷千岁”的声音比“皇上万岁”还要响亮。
有一次,福临在御书房批奏折,看到一个官员提出的治河方案十分出色,想要提拔他。多尔衮知道后,直接闯进书房,把奏折甩到桌子上,严词警告福临:官员的任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说完,他愤怒地离开了。福临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和无助。
然而,更让福临感到屈辱的,是他身边人的轻视和挑衅。多尔衮的亲信巩阿岱一次故意把福临引上悬崖边的小路,福临差点摔下去,幸好抓住了马脖子。巩阿岱冷笑着说道:“皇上连这点路都不敢走?以后要好好学骑马。”福临没说话,但心里已经记下了这个人的名字,暗下决心,要找机会报复。
由于常常受到气馁和欺负,福临晚上常常因噩梦惊醒,心情极度压抑。唯一安慰他的人是他亲近的乳母,她常常在福临伤心时宽慰他,劝他保持乐观。然而,福临的处境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改善。
多尔衮为了巩固自己“皇父摄政王”的地位,开始加大自己的仪仗排场,甚至让人重新设计了摄政王的仪仗,二十四面大旗,几乎与皇帝的阵仗无异。有人看不下去,上奏言辞提醒,认为这样过于奢华,恐怕会遭到非议。多尔衮听后,直接撕了奏折:“我为大清打下江山,这点排场算什么?”
在多尔衮的阴影下,福临渐渐学会了伪装。他开始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每天带着侍卫们骑马射箭,实际上是悄悄观察谁能为自己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福临开始找到了可以信任的臣子,只不过他让这些人保持低调,以免惹得多尔衮的注意。
终于,1950年冬天,多尔衮突然病逝。福临正在练习射箭,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一时愣住了,弓箭“哐当”掉在地上。片刻之后,他突然跑到院子里,开心地大笑,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那年他十四岁,终于不再需要忍受多尔衮的压制。
然而,亲政后的福临并未过上轻松的日子。多尔衮临终时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事情,福临不得不日以继夜地批阅奏折,有时一忙就是几天。某次,他连续三天未曾合眼,累到在桌上睡着,手中依然握着毛笔。太监试图把他扶去休息,他却忽然惊醒:“别碰朕,还有奏折没批完呢!”
尽管如此,福临的心性依旧顽皮,还是喜欢骑马射箭,他常常去皇家猎场玩耍,一玩就是一整天。大臣曾上奏劝他以国事为重,福临毫不犹豫地把奏折扔到一边:“朕玩一会儿怎么了?多尔衮在的时候,朕连玩的自由都没有!”实际上,他心里清楚,自己做这些事是为了给那些曾经欺负过他的侍卫们换掉,换成能为自己效力的人。
福临十四岁结婚,妻子是表姐孟古青,但他并不喜欢她,觉得她性格过于泼辣。新婚之夜,他借口批阅奏折,整晚都待在书房。直到他遇见了董鄂妃,一见钟情。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福临不顾一切把她接进宫,并为她大赦天下,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
不幸的是,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孩子夭折了,董鄂妃因伤心过度而病重。福临日日守在她床前,亲自为她喂药。最终,董鄂妃去世,福临为此悲痛欲绝,三天三夜未进食,身体逐渐虚弱。福临为了表示对她的敬重,特意以皇后规格安葬她。
随着董鄂妃的去世,福临彻底改变了自己。他越来越沉默,经常一个人待在承乾宫中。没多久,福临得了天花,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临终时,他召来大臣,指着三子玄烨,说:“让他继位吧。”说完,他永远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四岁。
顺治帝的早逝,与他的一生状态紧密相关。有说他是因为忙于批阅奏折,身体被压垮;也有说是因董鄂妃的死,他悲伤过度,导致健康迅速恶化。无论如何,在短短的24年里,他尽力为清朝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