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之间的较量,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在美国刚与巴基斯坦签署稀土合作协议、以为能“绕开中国”时,中方突然连出四招,把美国打得措手不及。
日前,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白宫与特朗普会面,并与美国签署了一份重要协议,内容包括向美国供应关键矿产和稀土元素,并允许美企在巴境内投资5亿美元开发矿产。
要知道,自中国去年开始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在新能源、芯片、军工等领域都感受到了“断供”的压力。美国国内的稀土储量非常有限,而且提炼技术落后,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当拥有丰富的锂、铌、钽和稀土矿产资源的巴基斯坦主动伸出“橄榄枝”,美方自然如获至宝。按照美方的逻辑:只要能绕开中国,稀土问题就能解决。但很快他们发现,这个算盘打得太响,却不顶用。
就在美巴协议刚签订没几天之后,结束了十一国庆长假的中方商务部,一口气发布了四项公告,宣布对超硬材料相关物项、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相关物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以及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进行出口管控。
中方的这四项通告,可以说是把能影响美国新能源、芯片、军工三大产业的核心材料,全都“上锁”了,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这是中国对美方“系统性、全面的回应”。过去,美国最爱玩“溯源管控”和“出口限制”的那一套,如今中国把这招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管制措施的同时,中方将十多家违规的美国企业列入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这意味着,凡是在中国市场从事不正当竞争、配合美国打压中企的公司,都可能被限制合作甚至逐出中国市场。这不是简单的针锋相对,而是一种对等博弈的体现,就是要让美国明白:你怎么制裁别人,中国就用你的方式反制你
中方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美国所谓的“稀土替代计划”立刻被打回原形。从技术角度讲,巴基斯坦确实有稀土、锂、钽、铌等资源,但问题在于,有矿不等于能用,巴基斯坦缺乏完整的稀土开采与提炼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料高度依赖中国。
也就是说,即便巴基斯坦稀土再多,如果没有中国提供加工设备和原料,连开采、提炼、分离都难以完成。
而且除了稀土之外,中方同时出招的还有另一张“大牌”——农产品。数据显示,自今年春季以来,美方大豆高粱等关键农作物的对华出口量趋近于零。作为美国农产品市场的最大客户,中国的停止购买对美方形成了极大冲击。
眼看稀土和农产品两大“命脉”都被拿捏,特朗普显然很难维持淡定,不久前,特朗普再一次提到了与中方见面一事。根据彭博社报导,特朗普9号对记者说,他计划在10月底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进行会谈。
但中美会面一事,不是特朗普说了就能算的。日前,中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亚太经合组织合作,愿同各方一道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但暂无关于中美会面的消息可提供。”
这句话的分寸拿捏得极妙——既没有否定,也没有确认。意思很明确:主动权在中方手里,什么时候谈、怎么谈、谈什么,由中国说了算。
事实上,中方并不抗拒与美方的会谈,但谈判要讲原则、讲平等。如果美国一边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一边又摆出“友好姿态”,那即便会面成真,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中方已经不是当年的“应对者”,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月底能否如愿见面,其实已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谁在主导这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