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汉人、羌人和藏人是同源的吗?
很多人觉得,羌人是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习俗,都与中原的汉人差异很大,看起来似乎与汉人毫无关系,怎么可能是同一个源流呢?
但如果我们回顾夏商周三朝的历史,会发现,羌人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故事的起点是炎黄结盟。炎帝与黄帝联合后,诞生了炎黄子孙,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炎黄子孙关系再好,也有分开的一天。当他们分散到不同地区时,各部族逐渐形成。从大禹建立夏朝起,历史的车轮便开始转动。大禹创建了夏朝,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接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三朝的统治加起来超过1600年,虽然统治者更替不断,但羌人却始终存在。
事实上,从炎黄子孙分化开始,羌人就已经存在了。他们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只不过他们选择留在了原地。这个“原地”就是今天的陕甘地区。而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尽管后来许多王朝的中心移到了东部,但陕甘地区的羌人,本应视作“中原”一部分。
不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那一带可能已经不再适宜大规模的定居生活。所以,除了留在原地的羌人,其他部族纷纷选择迁徙。比如,周人的先祖往东走,藏人的先祖则选择了向西。也就是说,汉人、羌人、藏人都是最早的炎黄子孙,只是因历史种种原因,五千年前开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虽然如此,三者依然可以称为同宗。
但如果羌人与其他民族没有太大区别,为什么他们一直被排斥,甚至被“嫌弃”呢?以商朝为例,商朝不仅多次出兵攻打羌人,还曾将羌人俘虏作为祭品。商朝的祭祀非常残酷,这些羌人几乎是被处以极刑。
商朝与羌人的矛盾,从商朝初期就开始了。商朝中前期,羌人已经遭遇了极大的苦难。如果这些事件发生在商朝末期,可能还可以归咎于商纣王的暴虐,但实际上,这些暴行并不完全是纣王的责任,而是商朝明君武丁的决定。武丁虽然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商朝历史上被称为“中兴之君”,但在羌人眼里,他却是一个“恶人”。
如今,许多武丁时期的文物已经出土,文物上频繁出现与羌人相关的字眼,如“用羌”或“杀羌”。在殷墟遗址的妇好墓中,也发现了许多带有类似铭文的器物。妇好墓的出土文物,揭示了许多关于祭祀的故事。为了祭祀祖先,武丁曾用甲骨占卜,询问是否需要五个羌人作为祭品。他在龟甲上写道:“其用五羌?用于祖乙。”意思是:我能用五个羌人来祭祖吗?
无论占卜结果如何,这五个羌人注定是祭品。而问题在于,武丁从哪里得到了这么多羌人?他显然不能随便去羌人领土抓人。答案是,这些羌人都是被俘虏的,而这些俘虏多半是妇好带回来的。
妇好是武丁的王后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女将军。她不仅负责统领军队,还亲自带兵征战。商朝时期的战争规模虽然较小,但妇好曾率领1万3千多名士兵攻打羌人,成功击退敌人,还俘虏了大量羌人。这场战斗的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妇好的进攻,实际上是为了追捕“夏朝遗民”。在商汤灭夏后,很多夏朝遗民流落四方,而羌地正是一个重要的藏匿地。
有甲骨文记录着,在羌人居住的地区,曾有夏朝遗民出现,甚至获得了羌首领的接待。甚至,羌首领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些夏人。这表明,羌人与夏朝遗民关系密切。难道妇好只为了抓这些夏朝遗民而出征吗?并非如此,妇好其实要寻找的不仅仅是这些人。根据另一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羌藏夏遗,不敬商命。”这表明,羌人为了保护夏朝遗民,与商朝发生了对立。
在夏朝时期,羌人并不是敌人,反而是盟友。夏朝灭亡后,羌人没有抛弃昔日盟友,而是选择保护这些遗民。正是因此,商朝与羌人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演变成了冲突。虽然商朝不断迫害羌人,但他们始终没有被打垮。商朝末期,周文王起兵反抗商朝,而羌人是最早支持周朝的一方。
周文王的四位妻子中,四个都是羌人。而且,周武王攻打商纣时,羌人也给予了大量支持,提供了战车和精锐的士兵。可以看出,周武王与羌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羌人在商朝的悲惨遭遇,源于他们与商朝之间的世仇。商朝刚建立时,为了追捕夏朝遗民,羌人遭受了许多冤屈。而为了保护夏朝遗民,羌人与商朝展开了持久的对抗,双方互有胜负,矛盾也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商朝灭亡,这段历史的恩怨才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