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除了皇帝之外,谁的权力最大呢?有人说是皇后,有人猜是大将军,也有可能有人会提到“父母”,毕竟古代社会讲究君臣父子关系。可是,从严格的角度来说,能够代替皇帝做决策的,只有一位——宰相,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那么,做宰相真的是轻松的事吗?作为百官之首,宰相不仅需要每天调和百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还要帮助皇帝高效处理国家大事,协调各方事务。宋朝就有一位宰相,在一次早朝时,皇帝赵匡胤向群臣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结果,这个问题却让所有人都犯了难。
如果是小学老师提问,大家可能会随便说出“大象”、“大山”或“太阳”等答案,但对于古代的朝堂,皇帝问这样一个问题,回答可不能简单。于是,很多官员纷纷开口,有人说是“皇上”,因为在天底下,皇帝无疑是至高无上的,既符合常理,又能讨好皇帝。但赵匡胤却并未露出笑容,显然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接着,殿下的臣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答了起来,有人说是“江山”,有人说是“皇权”,甚至还有人提到“皇太后”。但说来说去,似乎都没有触及到皇帝心中真正的答案。赵匡胤的脸色愈发不悦,目光逐渐转向当时的宰相——赵普。百官们顿时沉默,大家都知道,只有赵普能够给出合适的回答。
赵普心中早有盘算。既然皇帝问这样一个问题,肯定是有深意的,不可能是在朝堂上浪费时间。因此,赵普开始仔细思考,回忆起自己曾与赵匡胤共事的种种。他知道,皇帝的性格是非常谨慎的,在做事之前总喜欢找个借口,需要他人推动。而这次的提问,正是为了为接下来的决策铺路。
赵普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赵匡胤的情景——那时赵匡胤还只是后周的禁军将领,而他自己则是军中的判官,负责整理军务和协调粮草。尽管赵普小时候不擅长读书,科举屡试不第,但凭借着聪明才智和灵活的头脑,他在军事和政务上都很得心应手,逐渐赢得了赵匡胤的信任,最终成为了宰相。
赵匡胤也很欣赏赵普,因为在一次强盗案件中,赵普凭借巧妙的手段帮助赵匡胤化解了困局。正因为赵普处理问题的能力,赵匡胤才将他招入麾下,成为自己信任的谋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赵匡胤更是对赵普的智慧刮目相看,将他当作治国理政的重要依靠。
然而,历史变故突如其来。柴荣突然去世,赵匡胤临时接过兵权,面对即将登基的小皇帝,他虽然有军事上的经验,但却毫无治国之道。正当赵匡胤陷入迷茫时,赵普主动提议:“既然您不知道怎么辅佐,那就自己做皇帝吧。”虽然赵匡胤心中早有想法,但他依旧犹豫不决,担心会伤害到已故的柴荣。赵普便与赵光义合力,用计将赵匡胤灌醉,穿上黄袍,强行让他成为了皇帝,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就此发生。
回到朝堂上,赵匡胤再次提问:“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早已准备好答案。他挺身而出,庄重地说道:“回禀皇上,卑臣认为,天底下最重要的是‘道理’,即便是神仙也逃不出‘道理’二字。”赵匡胤听后十分满意,点头称赞,并顺势提到武将们的“无理取闹”,借此开始削弱武将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文官发现赵普并不精通学问,他更多的是凭借机智和辩才在朝堂上应对自如。虽然赵匡胤也曾劝过他多读书,但赵普依旧傲娇地回应:“我只读《论语》,其他不懂。”这句玩笑话也反映出他对学问的轻视,甚至在私下里,赵普只读《论语》的前半部,声称用这本书帮皇帝治理天下。
然而,尽管赵普有时自夸有才,实际上他也有些自私。在他的晚年,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他经常向皇帝推荐一些有才之人,但对于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官员,他总会加以阻拦。尽管如此,赵普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最终在宋朝做了十年的宰相,并且在寿终正寝时,依旧保有着极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