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随着提出干部年轻化的口号,一批年龄偏大的老将逐渐退出一线或退居二线,把一些较为年轻、已具备正军职潜力的干部提拔到大军区的岗位上进行培养和历练。 提拔年轻干部,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谨慎周全。军队要实现年轻化,必须同时具备专业化、知识化和革命化等素质,四者缺一不可。于是,许多大军区单位开始从中挑选有文化修养、能力较强、年龄较轻的干部跨级提拔上来。 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曾把副师级干部伍绍祖提拔为国防科委副主任,属于大军区副职,后来他还担任过国防科委主任等职务,属于典型的跨级提拔。 作为总政部,干部任免的工作更是重大责任。当前各军、兵团级、大军区单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干部不够年轻,降低年龄成为硬性原则。总政部主任余秋里亲自抓干部的提拔工作。
遇到合适的人才,就进行考察,符合条件的就提拔上去。上级也表示,打破论资排辈、不要顾虑太多,这是解开束缚的一种做法。 在一次工作视察中,余秋里看中了67军政委周克玉,听取他的工作汇报,并向军区政委和部队了解情况。1984年,周克玉调到总政部工作,担任主任助理。 主任助理这个职务,在过去的总政部并不存在,是否是专门为他设立的?实际上,往往无论是担任副主任,还是担任二级部部长,都是属于提拔的范畴。副主任属于大军区级别,二级部部长则是正兵团职;作为军职干部,提拔到二级部也是一次晋升。 因为周克玉是由余秋里提拔起来的,总政部也希望通过他进一步考察、培养,看看是否可行。虽然在提拔时不看资历、也不看资排辈,关键是看能力;若具备能力就行,资历只是次要因素。提拔过程中,确实有人担心他过于年轻、经验不足,认为有点嫩。余秋里表示:如果行就留下,不行就让他回去! 周克玉在总政部工作了三个月后,升任为常务副主任。通常主任缺位时,他负责总政部的日常工作。到了1985年,军队进行了精简和整编,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调任总政部副主任。郭林祥虽然到任的时间晚于周克玉,但资历和担任过的职务都很高。 郭林祥1955年晋升少将,1959年任成都军区政委,之后还担任过总后政委、新疆军区政委、南京军区政委等,在大军区层面的工作经验丰富。两位副主任分工不同:郭林祥负责党委工作,周克玉负责行政工作;如遇到行政方面需要拍板的决定,通常由郭林祥来作出判断。实际上,郭林祥的职务在总政部中仅次于余秋里。 当时上级对于经验的重视也体现在用人方式上,既可以安排新老搭档,也可以让新人担正职、由老同志担副职,以此来进行培养和衔接。因此,这一届军委领导班子基本上都是有丰富经验的老将,杨得志、张爱萍、洪学智、余秋里等人分掌三总部(总参谋部、总政部、总后勤部)以及国防部的要职,同时兼任军委副秘书长,肩负着传帮带、推动新老交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