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SG》在 10 月 8 日发表的一篇报道里指出:中国新一代航母并不是单靠自身性能就能压过美军航母,而是依靠一个更大的、体系化的导弹与作战网络,从而使航母能够更早、更安全地投入战斗,成为整体火力的一部分。
文章标题看起来只说了“航母有一项优势”,但仔细读下去会发现内容并非如此简单。报道列举了多项协同能力:大量导弹的饱和打击、覆盖战区的防空伞、靠近本土的地理优势、舰载电磁弹射技术、舰机与岸基补给保障,以及空地联合作战能力。这些要素连成一条链,把侦察、目标锁定、打击、战果评估整合在一起,从而改变了航母在战场上的角色——不再是单独突进,而是作为整体作战体系的一环提前参与并受保护。
报道也承认,美国航母在飞行甲板运作、舰载航空兵力投送以及某些舰载系统上仍有传统优势。但问题在于:美军航母要想进入有效作战半径,必须先突破中国部署的多层防御和打击圈。相反,中国航母可以在导弹与防空伞的掩护下较早进入战区,与岸基火力、空中力量配合,形成联合作战效能,这反映出解放军从单一兵力向体系化作战的演进。
报道特别强调了弹药与补给的差距。中国可以从本土持续发射东风-21D、东风-26 这样的反舰弹道导弹,并配合东风-17 这种具备变轨能力的高超音速弹头,再辅以空射、海射巡航导弹,分多波、从不同方向对目标实施高密度打击。面对这种饱和式攻击,美国航母虽然有宙斯盾、SM-6 拦截导弹、ESS 中程防空、电子战与近防炮等防护手段,但每一次拦截都会消耗弹药库存,而航母打击群在远洋补给受限,弹药很难迅速补足。这就像打一场消耗战:守方拦截成本高、弹药有限,时间一长就会吃亏。
更让美方头疼的是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高超音速弹头飞行轨迹变化大、反应时间短,给雷达发现与拦截留下的时间很少,即便航母有先进防御体系,也难保证完全拦截。若第一波攻击就削弱了航母的防御能力,那么其后续发挥就会大打折扣——再强的航母也可能无法抵达并维持有效作战位置。
地理位置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以第一岛链为例,中国本土与周边海区的距离短,许多岸基导弹、雷达与空军可以在几百公里范围内迅速投入行动。无论是台海突发事件,还是南海争端,中国都能在开战初期就动用岸基火力与空中力量;而美军航母则要从关岛、夏威夷甚至更远的基地赶来,耗时较长,难以实现瞬时投射。岸基发射平台的部署灵活、补给迅速,也让本土防御在开战前几天尤其具有优势。
报道还描绘了中国建立“从太空到海面”的一体化杀伤链:侦察情报汇总至陆地指挥中心,经由人工智能等手段快速处理与指挥,再将打击任务下达给火箭军与海军导弹部队。凭借这种链条,先发制人的集中打击能够在敌方防空体系未稳固前造成实质性损失。即使链条某处出现偏差,多点发射和多次打击也能弥补误差,使初期的打击效果保持较高可靠性。
美媒的担忧并非单纯夸大中国航母的“厉害”,而是觉得在这种体系面前,美军航母可能变成难以发挥作用的“远程目标”。尽管美方可以通过电子战、网络攻击或摧毁链条节点来试图削弱对手,但中国近年来在侦察网和链路分散化方面下了功夫,要彻底切断整条打击链并不容易。
总之,报道的核心意思是:中国并非仅依靠单艘航母的性能取胜,而是通过一整套导弹、侦察与联合作战体系,为航母创造了提前进入战场并参与作战的条件。这种体系化的优势,使得在近海高强度对抗中,传统的航母中心战斗群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