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蒋介石带着残余的国民党军队逃到了福建的一个角落。为了鼓舞士气,他于6月21日在南郊机场召集了一场紧急军事会议。然而,面对长江一线的惨败,他的高级将领们一时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
蒋介石虽然强忍着心中的焦虑,安慰部下,最终宣布会议暂时休会。当他返回休息室时,望着窗外夕阳映照下的椰林,心情愈发沉重,神色暗淡,疲惫地坐在了转椅上。那时,只有他的外甥俞济时和贴身保镖石祖德陪伴在侧。
蒋介石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东南的江山保不住了吗?”
俞济时和石祖德对视了一眼,都没敢回答。蒋介石猛地站起身,愤怒地拍了拍桌子,咬牙切齿地说:“就因为段家兄弟!”
这时,俞济时心中一震,开始思索蒋介石话中的深意。段伯宇和段仲宇,正是蒋介石一手提拔的青年将领,而且俞济时知道,段伯宇曾是自己的部下。听到蒋介石愤怒提起这对兄弟,俞济时联想到解放军渡江的突破口为何那么精准,国民党部队的物资调配为何如此不畅。难道,贾亦斌等人的叛变,真的是与段家兄弟有关系吗?
段家兄弟的身影很快浮现在俞济时的脑海里,他不由得回忆起1946年3月10日的情景,那时在重庆的歌乐山,蒋介石亲自为陆军大学第七期的毕业生举行了典礼。
当时,段伯宇和其他毕业生穿着整齐的军装,列队迎接蒋介石的到来。蒋介石走到段伯宇面前时,停下了脚步,仔细打量了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军官,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然而,蒋介石并未想到,三年后,这个他亲自提拔的青年少将,会成为他指责“毁掉东南半壁江山”的对象。
段伯宇的军旅生涯,与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段伯宇的父亲段云峰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兵,曾与蒋介石是同窗,毕业于陆军大学。段伯宇的弟弟段仲宇,也同样在军队中表现出色。蒋介石对这对兄弟非常看重,尤其是在段伯宇毕业后,他被安排进入了国民政府军务部,并且逐渐获得了蒋介石的亲信信任。
但是,段伯宇的内心并非完全忠于蒋介石。早在抗战时期,段伯宇对蒋介石忽视国家利益、专注于个人权力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不满。他曾在1937年,看到蒋介石对抗日战场的忽视,决定前往延安寻找共产党,甚至曾直接听取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报告。这一切,让段伯宇逐渐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的政治动机并不完全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随着战事的发展,段伯宇在军务部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他的心态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接触共产党,最终于1943年考入陆军大学,并且在军队内保持了较为低调的潜伏活动。到了1948年,段伯宇已经与一些青年将领建立了联系,他们共同讨论时局,甚至开始计划推翻蒋介石的政权。
随着蒋介石的部队在战场上的溃败,段伯宇通过精密的操作,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逐步交由解放军指挥。而段仲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输调度方面做出贡献,将一些关键的物资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1949年春,上海地下党和段家兄弟合作,共同策划了多次起义行动。在段家兄弟的精心安排下,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崩溃,解放军顺利占领了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蒋介石的“划江而治”计划彻底破产。
6月21日,蒋介石在福建召开紧急会议,对将领们作了安慰讲话,但很快宣布休会。回到休息室时,他依旧心情沉重,看着夕阳染红的椰林,心中充满不安和怒火。那时,他再次问起:“东南半壁江山为什么保不住?”
这时,俞济时和石祖德心中已有所察觉,却不敢开口回应。蒋介石再次愤怒拍桌:“毁就毁在段家兄弟手里!”
这些话显然让俞济时更加确信,蒋介石的失利与段伯宇和段仲宇脱不了干系。他开始意识到,正是这些曾经在蒋介石麾下效力的将领,已经悄然背离,策划并参与了关键时刻的反击。
在新中国成立后,段家兄弟的事迹逐渐被遗忘。但他们并不在乎是否被人铭记,他们只是希望自己曾经为国为民所做的努力,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