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8月9日,对于大明的开国功臣常遇春来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天,在河北柳河川,他奉命完成一场艰苦的征战后准备回师。卸下沉重的铠甲、休息片刻,谁料一阵剧痛突如其来,疮口溃烂,鲜血直流。这个曾多次死里逃生的英勇将军,就这样在傍晚时分悄然去世,年仅40岁。
这个消息迅速传至应天府,朱元璋听闻后震惊不已,心中充满悲痛。他称赞常遇春“智勇不在徐达之下”,这位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不仅战场上英勇无敌,还为大明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朱元璋甚至认为,常遇春的开国功劳几乎占据了大明的七八成,而他之死则是大明的一大损失。
常遇春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起点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充满波折。1354年,常遇春不甘忍饥挨饿,选择投身绿林,成为了一名绿林好汉。那时,他和刘聚等人一同活跃于江湖,但他心中有更高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朱元璋,看到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后,常遇春毫不犹豫地投向了他的麾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在采石矶之战中,常遇春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谋,一举赢得朱元璋的重用。他不仅勇猛,更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超常的军事头脑,帮助朱元璋化解了不少危机,赢得了“先锋”的称号。1360年的龙湾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与冯胜一起,他成功伏击了陈友谅的军队,稳固了朱元璋的江东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在鄱阳湖之战中,他英勇无畏的表现,不仅保全了朱元璋的性命,也为大明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366年,常遇春随徐达东征,攻占了张士诚的平江,迫使张士诚自杀,进一步巩固了朱元璋的统治。接下来,常遇春又在北伐蒙元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攻占了元大都,并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为大明的北疆安全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1369年的柳河川一战,却成了常遇春生命的终结。长时间的征战、恶劣的环境以及不规律的饮食,或许都成了导致他突然病逝的原因。朱元璋深感痛惜,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以表彰他对大明的贡献。
常遇春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从绿林好汉到开国功臣,再到英勇的将领,最终却在和平时刻离世。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悲剧。
长子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郑国公,然而他未能展现出与父亲同等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多次军事行动的失败让朱元璋失望,常茂更因在战场上的鲁莽行为屡次被批评。在随冯胜征讨纳哈出时,常茂因一时冲动拔刀相向,几乎伤及同盟。其后,他多次诬告岳父冯胜,朱元璋查明真相后愤怒至极,最终剥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流放至广西龙州。常茂在龙州依旧无法自省,与当地土官妻子黄氏勾结,策划不轨行为。在一次朝廷斗争中,感到压力巨大的常茂选择了自尽,结束了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没有后嗣的常茂也象征着常遇春家族的衰败。
次子常升的命运同样悲剧。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应天府时,常升与徐辉祖一同抵抗。但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常升战败,并最终在城门下丧命。他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政治动荡的牺牲品。
常遇春的家族从辉煌到衰落,充满了起伏和悲剧,父亲的功绩未能代代相传,而命运的轮回,也让常遇春的一生变得更加沉痛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