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我们的发展曾经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榜样。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了欧洲,郑和七下西洋,丝绸之路连接了不同国家的贸易往来……在这些时代,中华民族的力量强大到让许多国家不得不俯首称臣。那时,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也是充满敬意的。
然而,进入近代后,这种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外国人开始看不起中国,甚至发明了“东亚病夫”等侮辱性的词汇来贬低我们。经过漫长的屈辱岁月,今天的中国已逐渐走出困境,逐步变得强大,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那么,为什么外国人曾经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哲学家罗素又为何会如此评价中国?
一、“天朝上国”跌落神坛,中国人被看不起
清朝末期之前,中国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虽然有内部纷争,但整体实力并不差。400年前,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在给家人的信中,曾提到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国力强盛,社会秩序井然。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思想下,抱有“天朝上国”的自豪感,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甚至在与外邦交往时,也常自视为上位者,称其他国家为“蛮夷”。虽然中国在外交上往往礼遇外国友人,但在内心深处,过去的中国人总认为自己处于更高的位置。
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一切。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当时,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开始发展强大的生产力,而中国依然固守着效率低下的传统小农经济。鸦片战争是转折点,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剧变。战争中的中国失败,不得不签订了《南京条约》,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权益。
此战后,外国人对中国的实力有了明确的认知,中国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急剧下滑。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都遭受了深刻的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数千年封建社会逐步解体。
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蔑视,特别是在清朝内部的腐化、内外屈辱政策和割地赔款的做法,使得中国人形象愈发低贱。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勇气与决心,这也正是罗素所批评的“中国人贪婪怯懦冷漠”——他认为这些性格缺陷使得中国处于弱势地位。
二、罗素:中国人贪婪怯懦冷漠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外国列强的压迫对象。此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渴望振兴国家。外国的思想家也开始来到中国,传播新的思想,罗素便是其中之一。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受梁启超邀请,来到中国讲学。在他访问中国的几个月中,罗素发表了近20场演讲,遍及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
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中,他对中国人存在的弱点做了深刻分析。首先,他提到的第一个弱点是“贪婪”。他认为,当时中国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内斗,导致国家动荡不安,而这种贪婪不仅让国家陷入困境,还产生了新的“暴君”。他预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国将滑向更深的危机。
第二个弱点是“怯懦”。罗素指出,在外敌入侵时,许多中国人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政府官员也常常选择与外国侵略者妥协,而不是采取坚决反抗的态度。这种心态加剧了国家的衰弱。
第三个弱点是“冷漠”。罗素在观察中国社会时,深感人性的冷漠。尽管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许多人依然冷漠地只顾自己的小事,缺乏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这种自私的行为令罗素感到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演讲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三、罗素:“中国是最好的国家”
尽管罗素对中国社会的批评尖锐,但他也给予了中国高度的评价。他在《中国问题》中写道,“中国是最好的国家”,并指出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完全有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在他看来,中国具备了物质上的崛起条件,但思想上的缺陷阻碍了中国的崛起。这些问题,正如他所说的“贪婪、怯懦、冷漠”,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然而,罗素认为,中国拥有一种极为珍贵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韧性,这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困境中生生不息。他认为,虽然中国目前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但其强烈的自我改造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注定会让中国重新崛起。
罗素在书中还指出,中国需要“快速变化”,吸取西方文明中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传统,才能够在未来取得辉煌成就。他坚信,只要中国人民能够获得自由,拥抱现代化,结合中西方的优点,就能够重新崛起,超越历史的屈辱,迈向强国之路。
罗素的看法在当时的中国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有些学者对他的观点提出异议,但大多数人都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了罗素的思想,认为其评价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如今,经过百年的风雨,中华民族已经逐渐走出阴霾,变得越来越强大。尽管与美国等国仍有差距,但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罗素的预言或许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