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朝鲜战争进入第二次战役后不久,志愿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美军在战场上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在西线,失去的后勤物资极为可观——光卡车就有约两千辆,还有大量重型武器、罐头等各类补给物资。如果这些物资被志愿军完整缴获,能够显著缓解前线的后勤压力。然而,美国空军很快展开了战术轰炸,把志愿军缴获物资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这也体现出空军优势对战局的重要影响。
许多后世军事评论家认为,若非美国在空中占据绝对优势,朝鲜战争可能早就不会拖到1953年才停火。回溯到1950年10月,毛泽东决定出兵后,立即指示周恩来赴苏联寻求帮助。周恩来的主要目标有三:尽力说服苏联出兵朝鲜、争取苏联派出空军支援,以及在武器装备上得到大力援助。毛泽东深知,面对军事和技术都更强大的美军,若没有空军支持,志愿军将面对巨大的牺牲。
但斯大林出于不愿与美国直接爆发冲突的考量,拒绝派遣地面部队或公开出动空军。他同意以较低价格提供大量武器装备,但对派兵请求并不松口。直到1951年初,在看到志愿军接连取得几次胜利后,斯大林才决定让苏联空军以秘密方式介入。不过由于苏联始终避免与美军发生公开冲突,他们的空军行动范围和深度都受到限制,因此对压制美军空中力量的作用并不决定性。
美军高级将领、后来出书回忆的李奇微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中也坦承:没有强大的空军,朝鲜战争会演变成更为悲惨的局面,战争走向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确,美军陆军的火力强大:榴弹炮、坦克和装甲车给志愿军造成了沉重伤亡。但志愿军凭借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能够在很多陆地对抗中弥补差距。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回忆,美军陆军并不总是展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有时甚至不及一些南朝鲜部队。美国海军虽实力雄厚,但在朝鲜半岛的具体地面战中,其作用相对有限。
真正给志愿军带来巨大麻烦的,是美军空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空军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第九兵团一度采用分割包围的战术,把美陆战一师逼入险境,多次炸毁关键渡口和退路,若非空中干预,第九兵团很可能实现对陆战一师的全歼。可惜美空军从日本调运桥梁组件,临时架起了一座“临时水门桥”,为被包围的美军打开了逃生通道;同时对志愿军的补给线和移动部队实施了猛烈轰炸,导致第九兵团许多部队未能按时到位,非战斗性损失极高。
长津湖战役期间,第九兵团的实战减员约一两万人,但非战斗性减员达三万多人。很多战士缺棉衣、缺粮食,部分原因是美军对后勤运输线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战争初期,志愿军的汽车运输队就有一半以上遭到破坏。美军陆战一师的鲍泽上校后来也感叹:如果中国有强大的空军,美军很难突围成功。
统计显示,志愿军在数次大规模交锋中,至少有多位师级以上指挥员在空袭中牺牲。与之相比,志愿军的空中力量非常薄弱:美军参战战机多达千余架、出动数以千计,而志愿军仅约二百架,朝鲜空军规模也很有限,苏联虽秘密参与但不深入前线,无法提供持续而充分的援助。飞行员经验上,志愿军多数为新兵,美军飞行员普遍有丰富的二战经验和超过千小时飞行时数,这在空战中形成了明显差距。
尽管如此,志愿军空军与防空部队也取得了不小战果,据称在整个战争中共击落或击伤大量“联合国军”飞机,其中包括对美军飞机的损毁。美方一些将领在事后承认,中国空军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战绩引人注目。可即便如此,美军的空中总体优势仍然对地面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改变了多次战役的结果。
综上所述,空军力量在朝鲜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保护了被包围的友军,打击敌方后勤线,还直接影响了战役的成败。若没有美国的空中优势,志愿军实现成建制歼灭美军团、师级单位的战术目标并非不可能,而美军的伤亡也可能大幅增加,战争的最终走向或将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