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场革命的爆发,离不开武昌起义的首功,而在这场起义中,有一个名字不容忽视——熊秉坤。正是他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火种,永远刻印在了中国历史的画卷上。今天,我们就来讲述熊秉坤的传奇一生。
熊秉坤出生于1885年9月30日,湖北省江夏县修元乡熊家湾。他的祖父曾参与过太平天国起义,听闻孙儿降生后,十分高兴,给他取了个特别的乳名“长伢”,这一名字源于当时太平天国的“长毛”之名。
尽管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熊秉坤依旧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接受了早期的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他逐渐意识到单靠读书无法改变命运,于是放弃了学业,转而从事商业。然而,庚子国变后,清朝愈发腐败,熊秉坤的内心深处再次涌起了变革的渴望,最终他投身到新军之中。
1904年,19岁的熊秉坤加入了湖北新军,担任工程第八营的总代表。那时,许多革命志士开始掀起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包括刘道一、蔡绍南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以及孙中山、黄兴主导的黄花岗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为推翻清朝积蓄了力量,奏响了辛亥革命的前奏。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熊秉坤立志在长江流域掀起新一轮起义,他积极与武汉地区的革命组织联系,推动起义进程。起义的计划定于1911年10月6日,巧合的是,这一天恰逢中秋节。由于时间紧迫,计划被调整到10月11日。然而,就在10月9日,汉口的机关部发生事故,党人名册和印信被查抄,起义计划险些暴露,局势变得极为危急。
在这个关键时刻,10月10日晚,熊秉坤决定挺身而出,带领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军首度发难。他亲自指挥部队占领了军械库,成功获得军火,成为起义的关键力量。虽然自己身份较低,他依然将指挥权交给了左队队官吴兆麟,作为总指挥,开始实施起义。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10月11日清晨,革命军成功占领了武昌,武昌城头插上了革命军的旗帜——九角十八星旗,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正式爆发。第二天,革命军又占领了汉口和汉阳,彻底拉开了革命的序幕。
然而,尽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命的成果并未稳固。袁世凯通过权谋手段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将政府迁往北京,开始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为了拉拢熊秉坤等革命志士,北洋政府授予熊秉坤陆军少将军衔,并且在次年给予了他多项荣誉。然而,熊秉坤依然坚定支持革命,对袁世凯的拉拢毫不动心,甚至参加了“二次革命”,这令袁世凯十分愤怒,最终剥夺了熊秉坤的勋衔。
“二次革命”失败后,熊秉坤被黎元洪悬赏通缉,不得已流亡日本。1914年,他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并迅速返回国内,受孙中山任命为讨袁鄂军司令,积极参与护法运动。后来,他还被任命为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到了1928年,中华民国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熊秉坤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并担任湖北革命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甚至一度兼任武昌市市长职务。1931年,他调往南京,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新中国成立后,熊秉坤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先后担任了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61年,熊秉坤代表湖北的辛亥革命老兵参加了辛亥革命50周年的纪念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意外重逢。溥仪在宴会中主动找到熊秉坤,向他表示感谢:“辛亥革命,你打响了第一枪,可谓盖世英雄,推翻了封建统治,让我这个曾经的小皇帝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成为新人。为此,我敬你一杯。”
熊秉坤则谦逊地回应道:“我们过去是敌人,你是皇帝,我是乱民;今天是共产党领导,冤家路宽,我们成为了朋友。为了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兴旺,我们一起干杯!”
1969年5月31日,熊秉坤因病逝世,享年84岁。他被安葬在武昌九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