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汉明帝刘庄比唐高宗李治强,甚至认为东汉比大唐更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虽然唐朝在初期经历了一些波折,尤其是武则天的统治,但大唐在她的治理下,实际上比东汉的外戚政权要强得多。
许多人认为唐高宗李治是个“软弱”的皇帝,被武则天完全控制,皇权旁落,甚至觉得李治的皇位几乎成了武则天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影视剧的误导,实际上,李治远远不是一个“软包蛋”。他不仅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还为大唐的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治即位之初,实际上处在关陇集团的控制下,这一局面与北周、隋朝类似。关陇集团曾帮助李渊登基,李世民也得益于关东集团推翻了李建成。然而,李治继位时并没有李世民的支持基础,且不具备李承乾的才华,甚至连李恪的声望也没有。外界普遍认为他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舅舅长孙无忌。
然而,李治凭借聪明的政治手腕,逐步打破了关陇集团的控制,实现了独立掌控皇权。李治的成功秘诀有三大“杀招”:
1. 装孙子,后发制人
李治表面上看起来软弱无能,甚至曾因长孙无忌迫害李恪而哀求舅舅放过,但实际上,他正是借此机会,在幕后为自己积累政治力量。当李治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时,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在“惩治叛臣”,而李治则巧妙地让这些“白手套”为自己扫清障碍。
2. 结对子,借力打力
李治深知关陇集团的强大,因此他并没有直接与之对抗,而是通过结盟来逐步削弱对方的力量。他与武则天、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结成联盟,借助他们的支持,一步步排除异己,最终实现了对皇权的掌控。而且,他巧妙地把武则天推向前台,用她在庶族中的影响力打压豪门,自己则在背后操作。
3. 吐信子,下手狠辣
李治表面温和,但实际上心狠手辣。李恪、高阳公主、李元昌、长孙无忌等人的死亡,都与他直接或间接相关。他在权力斗争中毫不手软,背后筹谋深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李治从不犹豫。
尽管李治在位时,武则天确实掌握了不少权力,但这并不代表李治被架空,恰恰相反,武则天的崛起实际上是李治与她的政治联盟的结果。而且,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推动了一系列对国家有益的改革,打破了豪门政治对皇权的制约。
从历史来看,李治虽然未能完全消除豪门的影响,但他为后来的武则天铺平了道路,也为大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如果后来的唐朝君主能继续沿着李治和武则天的政治蓝图走下去,大唐的历史可能会更加辉煌。
再来看汉明帝刘庄。虽然刘庄也算得上一个明君,但他并没有达到“伟大”的标准。刘庄继位时,东汉初期的政局相对稳定,光武帝刘秀已经平定了功臣集团的威胁。刘庄不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只需轻徭薄赋,恢复农业生产,取得一定的政绩。然而,东汉的经济依然未能快速发展,尤其是面对匈奴的反扑,刘庄显得束手无策。
刘庄的性格急躁,对待兄弟和大臣也不够宽容,甚至因对皇后的偏袒,引发了不少皇族间的矛盾和谋反事件。刘庄没有意识到外戚与功臣联姻所带来的政治危机,这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刘庄死后,东汉迅速陷入了外戚控制皇权的局面,说明他在政治洞察力上的不足。
综上所述,刘庄和李治相比,虽然都算得上是合格的统治者,但李治的政治手腕和远见远胜于刘庄。刘庄的“中兴”并非大功,而李治的统治为大唐的盛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