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9日的空中对峙
1952年2月9日清晨,阳德郡三东里地区笼罩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中。随着晨曦渐渐洒落,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景象别具一格。尽管天气异常寒冷,但天公作美,天空晴朗无云,山脉和森林的轮廓清晰可见,为高空飞行的侦察与瞄准提供了理想条件。
美国海军的舰载机群在早晨时分从航母起飞,目标直指三东里地区。这支机群主要由AD-2型攻击机组成,这种飞机以强大的火力和高效的打击能力著称,专门用于支援地面作战与摧毁敌方设施。飞机队形严密,穿越朝鲜半岛上空,目标是摧毁该地区的铁路交通,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山谷中的铁路桥。破坏这些桥梁对敌方补给线构成重创,能够大大削弱敌军的后勤支持。
与此同时,远在三东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64师第612团的战士们正悄无声息地忙碌着。他们隶属于3个不同的37毫米高炮连,负责为重要地区提供防空支持。这些战士选定了山脊线上的隐蔽阵地,这些位置视野开阔,且能借助自然地形和浓密的植被进行伪装。每个高炮连都有自己精确的射击区域,这些区域经过事先的计算和规划,以确保能够精准打击敌机。指挥官通过无线电与各炮位保持联系,随时准备迎接空中来袭。
为了提高命中率,各连之间进行了充分的协调合作,确保敌机进入某一连的射程时,其他连能够迅速调整火力进行支援,形成交叉火网,大大提高击落敌机的几率。
美军舰载机的突袭与被击落
当美军舰载机群飞临预定目标上空时,志愿军高炮连接到了开火的命令。凭借37毫米高射炮的强大火力,指挥官迅速指示各炮位调整瞄准。此时,美军AD-2型攻击机正在执行对铁路桥的轰炸任务,准备投弹。就在飞机准备投下炸弹的瞬间,志愿军高炮连的炮火开始发射。炮弹如雷霆般划破空中,向飞行中的敌机扑去。
高炮兵们精确计算了敌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炮弹在最佳时机爆炸,产生大量破片,致力于摧毁目标。就在AD-2编队穿越预定轰炸区域时,其中一架飞机遭遇猛烈炮火,被击中。虽然AD-2以其坚固的机身和强大的生还能力闻名,但这次攻击显然超出了飞机的承受极限。飞机冒出浓烟,开始失控,飞行路径急剧偏离。尽管飞行员竭力控制飞机,但动力系统严重损坏,无法恢复飞行。
飞行员果断决定迫降,飞机带着浓烟飞行了约15公里,经过一段艰难的航程,最终选择了一个开阔的山坡作为迫降地点。飞机在地面触地时由于地形复杂出现剧烈颠簸,最终撞上一个小山丘才停了下来。尽管飞机受损严重,但结实的机身有效地保护了飞行员,虽然他受伤,但并未立即丧命。
美军的救援行动与志愿军的拦截
在飞机迫降后,美军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剩余的舰载机飞行员在空中盘旋,进行空中保护,同时通过无线电联系指挥中心,报告紧急情况并请求增援。
然而,这一切发生在志愿军27军80师的防区内。该师的战士们接到指令后,迅速派遣一支部队赶赴现场,穿越复杂的地形,保持警惕,防止美军可能的反击。80师的战士们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情况,确认四周没有其他敌军。此时,从损坏的飞机舱口中,飞行员意识到自己被困,看到志愿军战士接近,他几乎本能地举起双手表示无抵抗。在紧张的时刻,他喃喃自语:“上帝呀,再过几分钟救援队就来了!”
不久后,8架美军舰载机与一架救援直升机迅速赶到,并围绕直升机形成保护阵型。直升机调整高度,开始降落。正当救援人员准备接近迫降的飞行员时,志愿军机枪手从隐蔽阵地中发起了猛烈火力。机枪扫射如暴风骤雨,打在直升机的机身和旋翼上,造成了严重损坏。直升机的飞行员在极力保持稳定的同时,只得加大高度,试图摆脱致命火力网。
战后俘虏的处理与战术总结
直升机最终因损伤严重不得不迫降,但机组人员成功生还,尽管有不同程度的伤势。志愿军士兵立即行动,将包括救援人员在内的两名美军俘虏和迫降的AD-2飞行员一同拘留。美军舰载机盘旋后,因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只能撤离。
志愿军处理战俘时,既确保了人道主义援助,又严密监视了俘虏。在确保安全后,志愿军成功地带着俘虏撤离,并小心避开敌方可能的攻击。此次“抓一逮仨”的成功行动,彰显了志愿军在复杂战场上的高度战术执行力,也为未来类似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李宝春、杨麦龙主编,《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志愿军小战士回忆录》[M].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