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坚守了14年,但对于印度,他们却只发动了一次进攻,结果便迅速放弃了。那么,为什么日本能够在中国战场坚持那么久,却在印度只打一场就撤退了呢?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1944年左右,日本终于决定对印度发起进攻。这一决策并非出于战略需求,而是因为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接连失利,使得他们急需一个新的战场来获得胜利,恢复军国主义者的士气。而且,由于英国与美国开始在缅甸发起反攻,日本也觉得必须要采取主动防御的姿态。
为确保进攻成功,日军派出了其15军下辖的多个精锐师团,如第15师团、第33师团和第31师团。为了增强作战能力,这些师团都进行了满员编制,装备也非常精良。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准备,使得日本军方对战斗充满了自信,甚至有些轻敌。当时英国驻印度的兵力并不强大,且日本在缅甸战场上接连击败英军,这让日本对英军轻视到了极点。
然而,日本的过度自信很快就为他们带来了麻烦。首先,他们没有准备足够的补给。日军计划带着三周的补给前往印度,后期的补给则打算通过占领印度的城市来补充。可惜的是,实际到位的补给只有原定计划的15%。即使如此,日军还是仓促出发了。
由于缅甸地区物产稀缺,日军依赖掠夺来获取物资,而他们又不愿意冒险穿越茂密的丛林运送补给。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看似聪明但实际上极其愚蠢的决定:从当地抢劫了大量牲口,尤其是牛羊,想着像蒙古征服者一样通过放牧来解决补给问题。起初这些牲口还能勉强前进,但随着日军深入丛林,牲口越来越难控制,它们不仅躁动不安,甚至还四散逃跑。为了控制这些牲口,日军不得不用枪杀掉它们,结果大部分牲口都无法用作长期食物供应。
与此同时,日军还面临着来自丛林中的疾病威胁,瘟疫迅速蔓延,疟疾、伤寒等疾病令大量士兵病倒。由于补给线已经被切断,日军不仅没有足够的药物,也缺乏医疗设备和人员,导致伤病士兵大量死亡。即便如此,日军还是勉力推进,最终在英帕尔城下停下了脚步。然而,英军并不急于迎战,而是选择躲进坚固的城堡等待日军的进攻。
当日军终于来到了英帕尔城外,却因为内部分裂和补给问题无法进行有效攻击。31师团的指挥官因无法忍受困境而直接带领部队撤退,这一混乱局面让英军迅速抓住机会切断日军的退路。虽然英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日军士气已经崩溃,最终不得不撤退。
撤退过程中,日军遭遇了英军的猛烈轰炸,还有洪水的阻碍。最终,日军几乎被彻底击溃,死亡和伤病人员数目庞大。返回缅甸时,日军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剩下的士兵也变得极为恐慌。
从此之后,日本再也没有对印度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什么呢?一方面,日本在其他战场的局势已经恶化,无法调动更多兵力;另一方面,负责进攻印度的15军也几乎被消耗殆尽。即使如此,若日本愿意放弃在中国的部分战果,把兵力调往印度,他们还是可能再次发起进攻。然而,日本最终决定放弃。
原因很简单:印度的战略价值并不高。虽然在战争初期,日军曾希望通过攻占印度,来从两个方向夹击中国,但这种想法显然不切实际。印度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想要从印度进攻中国,不仅需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而且面对的是严酷的自然环境、炎热的气候以及漫长的雨季,这些都极大增加了作战难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资源相对贫乏,无法吸引日本长时间投入大量资源。相比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印度的回报显得微不足道。日本战败的命运已经注定,最终在1945年投降,无法再从印度获取战略上的任何好处。
总结来说,虽然印度的守军不算强大,但其自然条件、补给困难、疾病传播等因素使得日军无法再承受第二次的失败。第一次进攻印度的惨败让日军明白,继续在印度作战不仅没有实际的军事价值,还可能加剧他们的困境。因此,日军决定放弃这一目标,最终集中力量应对其他战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