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总觉得古代官府办事都磨磨蹭蹭的,什么奏折要层层审批,没个十天半月下不来。直到翻了些老资料才发现,清朝的军机处简直是个 “异类”—— 最多八个人,管着偌大个国家的军政大事,效率比现在的秘书团队还吓人。
你知道吗?这地儿最初是雍正爷为了打青海仗设的 “临时办公室”,就搁隆宗门里头,离皇帝寝宫近,怕内阁人多嘴杂泄露军情。谁承想仗打完了,这机构倒成了香饽饽,直接压过内阁成了权力核心,一存在就是一百六十多年。
军机处最牛的是啥?是 “快”。那会儿没有邮件没有微信,可皇帝的旨意从口授到发往全国,快得惊人。军机大臣早晨被皇上叫去 “承旨”,回来跟底下的 “小军机”(就是军机章京)一说,章京们立马动笔拟稿,改一改送皇上批,批完直接用 “廷寄” 发走。信封上标着日行几百里,兵部捷报处专人递送,比现在的加急件还靠谱。
我瞅过一段记载,说章京们上班那叫一个拼。凌晨四点就得到岗,因为皇上五更上朝,奏折得提前备好。晚上还得值夜班,当天的事必须当天清,绝不能带回家做。有回皇帝出巡,半道上有紧急军情,章京们连张桌子都找不到,就趴在地上,拿奏匣当书桌写圣旨,蜡烛打翻在身上全是蜡泪,也顾不上擦。你说这劲头,现代加班族看了都得犯怵。
更有意思的是选拔规矩,看着不严其实贼苛刻。想当章京,得是进士出身,还得有人保举,最后再考一轮。可就算进了门,也未必能出头。乾隆年间有个叫巴延三的章京,平时特不起眼,某天晚上正好轮到他值班,皇上突然要下旨,大臣们都不在,只能叫他。结果皇上说了几百字,他转头就忘,急得快哭了,最后还是个小太监帮他写的稿子。没想到皇上还挺满意,直接把他提拔成了大官。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以前总听人说 “读书进翰林院,上班军机处”,那会儿还纳闷,军机处不就是个写稿子的地方吗?后来才明白,在这儿待过的人升官快得离谱。就说章京吧,品级不高,却能穿四品官的貂褂,戴三品的红雨帽,比同级官员体面多了。而且跟着皇上见多识广,随便露两手就能被重用。
不过说真的,这效率背后全是硬扛。有个叫潘铎的大臣,以前也是章京,他写过几句打油诗,说 “寅初入如意门,茶熬几碗,剪烛三条”,大清早摸黑上班,就靠茶水和蜡烛撑着。要是遇上西北打仗,一天拟个十几道圣旨都是常事,几个人分工抄录,粘起来跟书似的。
最绝的是军机处 “跟着皇帝走”,皇上去哪它去哪。圆明园、避暑山庄都有他们的值班室,就连打猎的时候都得随身带着。有回皇帝半路休息,章京们就得赶紧凑上去递稿子,这叫 “赶乌墩”,简直是移动办公的鼻祖。
你说怪不怪?这么个权力核心,既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固定办公流程,全靠那几个人的默契和拼劲。搁现在,怕是得设好几个部门,配一堆人才能运转。可清朝就凭这八个人的小团队,撑了一百多年的政务运作。虽说最后还是没逃过被裁撤的命,但这份效率,确实够传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