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许多人读后都会被诸葛亮对刘禅的深情所打动。可以说,这篇表文展现了诸葛亮忠诚的心,透露出他在刘备去世后,承担起了振兴蜀汉的重任。
在刘备死后,蜀汉的命运几乎完全寄托在诸葛亮身上。我们都知道,刘禅的能力有限,因此诸葛亮成了整个国家的支柱。他不仅要辅佐刘禅,还肩负着北伐的大计,这一战略的失败也成了他一生中的痛。而从他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来看,也许这一结局早有预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损失了十一位重要的将领。这些人的牺牲,几乎标志着北伐的失败,也让人感受到蜀汉的实力差距。回顾《隆中对》,诸葛亮曾为刘备制定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这为蜀汉的立足打下了基础,但并不是刘备的最终目标。刘备心中的真正愿望,是要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辉煌。三国鼎立的局面只能是暂时的,而最终的战争注定不可避免。
如果蜀汉安于现状,固守江山而不追求更大的发展,那么终究会被其他两国超越,正如古语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的局面不过是暂时的,天下迟早会归一。诸葛亮也深知,蜀汉若无法成为主导力量,最终会迎来失败。
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回溯到关羽失荆州的那一刻,蜀汉的形势开始走下坡路。即便后来诸葛亮力挽狂澜,蜀汉的整体实力依旧无法与曹魏相抗衡。除了兵力不足,蜀汉的地理位置也处于不利地位,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当时不少人都觉得北伐无望,甚至称之为“以卵击石”,但诸葛亮依然决心一试。
诸葛亮深知,单靠防守是无法抗衡曹魏的。因此,他决定主动进攻,利用蜀汉的优势,争取在动荡的曹魏朝代更替期间,赢得一线生机。曹魏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两国之间的对抗只是早晚的事。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怀着回报刘备知遇之恩的情感,这也是他毅然决定北伐的原因之一。
北伐的时机也相对有利。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年少的曹叡登基,由于皇权更替导致朝廷动荡,缺乏经验的曹叡使得曹魏政权更加虚弱。诸葛亮趁机组织了十万大军,向曹魏发起进攻。起初,诸葛亮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曹魏的几位大将正在东吴,导致曹魏军队的指挥失序。而且,司马懿此时也不在京城,使得曹魏的指挥更加混乱,甚至缺乏足够的兵力来应对蜀汉的进攻。
曹魏最终派出曹真带兵应战,然而即便调动了所有可用兵力,曹魏也只能集结六万兵马,而诸葛亮手中则有十万兵力。曹魏显然处于劣势,然而,在战斗中发生了一件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子午谷奇谋”。尽管诸葛亮在这一场战役中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依旧成功收复了姜维,且王朗也在战斗中丧命。
然而,曹魏的反击也随之到来。张郃的到来改变了战局。诸葛亮早年便曾评价张郃“若不除,汉室难兴”,可见他对张郃的高度警惕。在这次战役中,蜀汉的局势逐渐恶化,诸葛亮在张郃的不断追击下,陷入了困境。就在此时,马谡主动请缨阻挡张郃。然而,马谡从未独立指挥过战斗,缺乏实战经验,这最终导致了战场上的惨败。
马谡的骄傲和轻视,最终成了蜀汉败北的关键。他没有遵循诸葛亮的指示,结果在街亭一战中惨败,直接导致蜀汉失去了这一战局的主动权。失去街亭后,蜀汉的北伐宣告失败,诸葛亮只能遗憾撤兵。
这次北伐的失败,损失了十一位重要的将领,也意味着蜀汉再无足够的力量来继续抗衡曹魏,甚至在随后的几次北伐中,也没有能够逆转局面。这一切,似乎早在刘备临终时便已埋下了伏笔——当时刘备就曾不看好马谡的能力。
第一次北伐原本是蜀汉最有希望的机会,却因为马谡的失误彻底失败,也让诸葛亮一生的努力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