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日本敢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其实,根源要追溯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正是清廷一次次的割地赔款,让中国陷入贫穷与落后,也让日本趁机崛起,逐渐养成了侵华的野心。
---
一、清廷赔款“养肥”了日本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三十年间,总共投入约5300万两白银,用于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工业。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这些努力化为泡影。根据《马关条约》,清廷被迫赔款2亿两白银外加“赎辽费”3000万两——这笔钱相当于可以让日本搞130年的“洋务运动”。
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三次向西方贷款,合计高达3亿两白银。这不仅让列强赚得盆满钵满,也让日本迅速富起来。原本濒临破产的日本,凭借这笔巨款稳定了财政,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十年后,日本从一个农业国摇身一变,成为亚洲首个工业化强国。
可以说,中国的赔款,不仅削弱了自己,还反过来成就了日本。
---
二、辛丑条约让中国彻底被掏空
1900年,慈禧太后为挽回局势,悍然向十一国宣战,结果引发庚子事变。战败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共9.8亿两白银——相当于洋务运动经费的18倍!这笔巨款相当于能让中国“搞554年的洋务运动”,几乎掏空了国库。
更可怕的是,清廷不仅赔钱,还把海关税、盐税抵押给列强,直到1933年民国政府才逐渐收回关税自主权。被压榨得一贫如洗的中国,根本无力再发展重工业。
清廷用两份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一手把日本推上列强之列,一手让中国陷入债务深渊。
---
三、列强“掠国运”,不是“割地皮”
有人常说“清朝割地并不算多”,但那只是表面现象。
西方列强的“割地”并不总是直接夺走大片土地,他们更喜欢掠夺经济命脉。列强用港口租界、治外法权、矿产开采权、驻军权、海关控制权等手段,长期攫取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这种掠夺方式,比割地更可怕——它掠夺的是中国的未来。民族资本家在西方商品的倾销下难以生存,民国时期出现的多是为外国资本服务的“买办”,而非真正的资本家。
---
四、清廷的“洋务运动”,杯水车薪
虽然清廷洋务派也曾想自强,但投入和成果实在太有限。
三十多年里,全国只新办了60个近代企业,总投资5300万两白银,其中军事工业21个、其他企业39个,平均每年只新办两家。再加上民间在官督商办体制下的企业,也不过120家,总投资5800万两,连日本都远远比不上。
同期的日本,在25年内成立了5600多家公司,总资本接近3亿日元,折合中国银两约700万两。可以说,中国每年新办几家工厂,日本却能成百上千家起步,差距由此拉开。
---
五、民国落后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指责民国没搞好工业建设,但这是误解。
民国时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峰,而那时的工业技术昂贵、设备复杂,远不是清末那种“买点老旧机器”就能办厂的时代。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石油为能源,而中国当时被普遍认为“无油可采”,自然难以发展重工业。
此外,中国还深陷列强经济控制之中,外货倾销严重,本土资本家难以立足。相比投入巨大的重工业,轻工业更容易赚钱,导致资本都流向短期利润高的行业。
再加上民国并非真正统一的国家,各地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国家资源都耗在刀兵之中,自然无力搞基础建设。
---
六、根源在清廷
从割地赔款到债务压身,从洋务失败到工业空心,中国落后的根源在清政府。它的腐败、软弱、屈辱外交,不仅让日本趁机崛起,更让后来的民国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
因此,当有人指责民国“没搞好工业”“没能自强”时,其实忽视了历史的前因。民国继承的是一个被清廷掏空、被列强瓜分、被战争撕裂的中国。
真正让中国走向衰落的,是清廷的无能与妥协;
而让日本敢于侵华的,是清廷亲手“养肥”的野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